然而,俄人利用電報等先進信息手段及時掌握國內最新茶葉銷售行情和動態,並且運用水路聯運方式,采購和銷售額開始超越並與晉商越拉越遠,逐漸主導了清俄茶葉貿易。不久庚子年(1900年)義和團鬧事,以“刀槍不入、扶清滅洋”蠱惑朝廷,各地均出現攻擊外國人及華人教眾事件,甚至攻擊天津外國使館區,最終老佛爺下懿旨對11國開戰,釀成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由於戰敗後要支付列強巨額戰爭賠款,清廷不得不將其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大幅提高了各項稅收。晉商一度支付的茶稅竟達到貨款的54%,而俄人所納稅額僅為晉商十分之一。宣統元年(1909年),俄國又單方麵對在俄國的清商征收重稅,晉商最終在價格上完全喪失了競爭力,慢慢被俄人擠出清俄大宗茶葉貿易行列,清俄茶葉貿易進入到第四階段-俄商主導、獨占階段。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俄國富商、地主、貴族相繼被殺或逃亡或被沒收家產。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曾經貴族、農牧民、市民桌上的生活必需品茶葉,竟被新成立的蘇聯政府列為限製進口的奢侈品,茶葉消費從此喪失了消費基礎和市場。讓人感到諷刺的是,曾經給中國帶來馬列主義新思潮,最終讓億萬中國人民站起來的蘇聯政府,竟然又是徹底葬送北方這條無數駱駝人馬踏過的茶葉之路,讓中國千萬茶商茶農茶工破產失業茶園荒廢,讓中國政府損失這一大筆茶稅茶捐收入的直接責任人。1920年,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至此,持續了200多年之久的清俄茶葉貿易終於落下帷幕,陸上茶葉之路就此斷絕。
另一方麵,19世紀中期,英國為擺脫對華茶葉信賴,開始從中國南方引茶樹種十幾萬餘株到英控印度及錫蘭氣候適宜區域試種華茶,獲得極大成功。其綠茶品質不亞於華茶,紅茶品質甚至超越,加之英國政府巨額廣告投入及宣傳手段,終於成功將英國甚至北歐和西歐人對華茶的依賴改為印度茶及錫蘭茶。隨後英國成立大型茶葉公司對茶園進行專業綜合管理和茶葉銷售管理,修建鐵路,提供貸款,降低稅率,獎勵生產,從而刺激茶商茶農的貿易和生產熱情。
由於印度茶及錫蘭茶價廉物美,廣告又鋪天蓋地地宣傳,加之運輸去歐洲較中國近了許多,不久印茶及錫蘭茶在北歐和西歐皇室與貴族間漸漸大行其道,喜好武夷、祁紅等中國紅茶的歐洲各國百姓也開始轉而飲用印茶、錫蘭茶。1869年,印度紅茶占英國進口紅茶總額的10%,20年後,華茶還占英國進口紅茶總額的1/3,到1928年更大幅下降到僅約1.6%,幾乎微不足道。連鄰國日本的茶葉也開始暫露頭角,搶占中國茶葉市場份額。中國茶葉經濟因此遭受嚴重打擊,大量茶工失業,茶農、茶商破產,大傷元氣,數十年間一蹶不振。中國茶葉貿易進入第五階段-茶葉外銷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