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收工X返廠X品茗(2 / 3)

這都不算,最為麻煩及花錢的還在後頭。前麵講過,羊樓峒及附近鄉鎮(包括蒲圻及鹹寧地區都有同樣問題)位於鬆峰山腳,泉水彙聚成眾多溪水、河流。流入各鄉各鎮後,造成千溝萬壑,川流不息。這樣,每處溝壑上須蓋一座小橋,大些的河水上需蓋大橋,而且必須蓋成耐用結實的石橋,否則人壓貨擠,水患衝刷,一旦橋跨則茶路為之中斷。赤壁及鹹寧地區建有大量的橋,素有“千橋之鄉”的美譽。因而大橋、小橋時斷時修,數十年間耗費巨萬。如無巨額茶葉外銷收入支撐,任再熱心公益之人,亦無力承當也。

一行男女沿著鋪就的石板路,過了幾座小橋,返回長和川茶廠交茶,之後大家在茶廠等,黃邐自告奮勇去茶行喊蔡管事。茶行就在北山街南向,官道路邊第一排房屋,出了牌坊,到了路邊就很容易看到偌大的“長和川”三字的金字招牌,當然還彙聚了三玉川、巨盛川(此二為大盛魁小號)、大德玉、大德常(此二為榆次常家茶行)、長裕川、長盛川(此二為祁縣渠家茶行)、複泰謙、大德生(此二為祁縣喬家茶行)、聚興順、義興(此二為榆次郝家茶行,更為今天趙李橋茶廠的前身)等晉商及鄂、湘、贛、粵等地商人,和俄、英、日等國家大大小小數十家的茶行。

茶行一般布局在牌坊西側,方便客人看到並進來洽談買賣,牌坊東側則是“將軍寺”,從北山前的官道往南過了牌坊就進入鎮內。而茶廠一般在鎮子東南方向更裏麵,靠近鬆峰山茶園的地方。一是茶葉就近運輸進來加工,二是地方比較開闊,空地也比較多,方便搭建臨時矮腳竹樓,供清明、穀雨時節采茶旺季時大量擁入的采茶人居住。

長和川茶行是一棟三間三進中宅,地上均鋪就方磚。第一進為茶葉展示間,整齊擺放著四架四層古色古香、雕龍刻鳳的安南大紅酸枝展示架,上麵擺著大清各地名茶,每一架上都放得滿滿的。第一架為不發酵的綠茶,有羊樓峒本地綠茶:鬆峰茶、鬆峰龍井、碧葉青,外埠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廬山雲霧、黃山毛峰、都勻毛尖、恩施玉露、太平猴魁、雁蕩毛峰、漢水銀梭、新江羽絨以及普洱生茶(未發酵)等等。第二架為微發酵的黃茶和白茶,黃茶有嶽陽君山銀針、蒙頂黃芽、溈山毛尖、霍山黃大茶等,白茶有福建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第三架為全發酵(發酵度約為80-90%)的紅茶和半發酵的烏龍茶。紅茶有本地鬆峰紅茶、紅磚茶,外埠有江西寧紅、安徽祁門紅茶、福建武夷正山小種和坦洋工夫紅茶、雲南滇紅等等;烏龍茶則有福建武夷岩茶中的大紅袍和水仙、安溪鐵觀音和黃金桂、台灣的文山包種茶和凍頂烏龍茶、人參烏龍茶等等。第四架為完全發酵(發酵度為100%,且渥堆時間較長,成品茶中細菌仍可不斷發酵)的黑茶,有本地“川字峒茶”-青磚茶、湖南安化黑茶和臨湘茯茶(陝西人用兩湖茶葉所製黑茶,茶中有金花狀菌花,有藥療作用,湖南臨湘仿製成功)、普洱熟茶(近年已將普洱茶從黑茶中提取出來單獨列為普洱茶類,從此六大茶類變成七大茶類)、陝西茯茶、川藏黑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