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換船X轉車X搭樓(一)(1 / 2)

第十四章換船X轉車X搭樓

大家正在唏噓之時,沙船開始轉動方向,慢慢停靠在赤壁前不遠的磯頭渡口,渡口中有渡船駛向對岸沔陽州(即今仙桃市和洪湖市,烏林今屬洪湖市)的烏林。渡口有多艘渡船,往來磯頭與烏林,載來載去人客驢馬獨輪車貨擔等物,方便周圍居民生活及過往客商貿易需求。渡口往西,一路並排著十數個碼頭,石板台均伸出江水中十數丈遠。在漢口、九江開埠後,專為來往羊樓峒與漢口、長江更上遊的荊州、沙市和更下遊的廣濟(今武穴市)、九江等城鎮及經漢水往來襄、樊、山、陝等地的茶葉(陝西茯茶均使用兩湖地區茶葉原葉)、絲、麻、桐油等貿易的中轉點。即進羊樓峒的貨,在此地大船轉小船走蟠(蟠龍的蟠,音盤)河;從羊樓峒出來的貨,在此地小船轉大船走大江至襄河(漢水自襄陽而下彙入長江這段古稱襄河)。

曾清平領著大家衝船老大拱了拱手說道:“船費記好,月尾來結,下批貨起運時我會托人帶信來訂船的。多謝款待,就此別過。”朱勝文和順子等人也學著拱手、說道。

船老大滿臉堆笑拱起手,回禮說道:“好說,好說。承蒙關照,不說外話;飲食不周,還請見諒!曾總辦,回見!”

渡口旁邊就是碼頭,碼頭上停泊著大大小小的船隻,有三桅、五桅沙船,也有小型烏蓬船,更有打漁撒網的兩人小劃子。進羊樓峒的船主要是烏蓬船,客貨兩便,有貨拉貨,沒貨拉包船客,實在沒生意就拉些回羊樓峒的散客。烏蓬船夫都是當地混家子,這一帶跑船有誰不識“長和川”曾總辦?一見曾清平帶著小夥計過來,船夫們一溜煙地都跑來攬生意,曾清平微笑著並不答話,帶著眾夥計上了其中一艘,那艘船的主人便開心地解開貨台係船石上係起的粗麻繩,扯起單桅上的麻布方帆,站在船尾,彎腰用一杆老竹蒿使勁一撐岸石,烏蓬船便搖晃著如離弦之箭般離開碼頭,隨著船夫慢慢改變方向,船便在江麵劃出一條橢圓形的弧線水跡,漸漸消散。

船順江左未行多遠,便看到蟠河的入江口,位置差不多就在對岸烏林渡口的正對麵。蟠河是一條並不大的河,隻能容下三兩條烏蓬船並行,更有意思的是不長的同一條河竟然有三個名字,中遊新店附近的人叫新店河,下遊羊樓峒一帶的人叫新溪河。船夫搖著漿,從北向南,逆蟠河而上,不久進入一片內湖之中,曾清平告訴大家,相傳這裏是當年黃蓋練兵之處的太平湖。烏蓬船一路穿行湖中,碧波蕩漾,微風拂麵,漁夫撒網,漁歌唱響。船從太平湖東南角再次進入蟠河之新店河段,漿帆並用,一路前進,向著新店前進,前進。

約莫到了申時初,一行人終於看得到新店太平橋碼頭了。隻見十來個碼頭依次排開,石板貨台伸入水中數丈,數十級青石台階直上新店,碼頭邊還雕著許多張牙舞爪的龍頭。碼頭邊的眾多烏蓬船正在來來往往地駛入卸貨、裝貨駛離,一派繁忙景象。新店河兩岸還沿河搭了很多吊腳竹樓,供往來客商工人休息。新店整體街道建設成一個“丄”字形,下麵的橫即是碼頭,上麵的豎筆則為一長條百數十家店鋪樓館,如同羊樓峒一樣,茶館、酒肆、車行、錢莊、當鋪、藥鋪、魚檔、糧油店、雜貨鋪等鱗次櫛比,應有盡有。

曾清平一邊付錢,一邊對大家說道:“我們下船,要轉馬車了。秋冬時分,蟠河為幹水期,船僅能開到新店,下遊新溪河水少,無法通行,必須轉乘馬車。茶葉也一樣,要靠萬千民工用雞公車,也就是獨輪車,一路從羊樓峒推行三十多裏路至此才能上船運輸,而且還有七裏是山路。辛苦了老百姓,也增加了茶葉的運輸成本。老板,拿好錢。走,下吧!”眾人跟著曾清平走下船,上了台階,進入新店。路邊有馬車夫專門來往新店和羊樓峒運客,曾清平包了一輛,眾人上車一路穿行在這條狹窄的街道上,直奔羊樓峒而去。因街道狹窄,不時有行人躲避疾馳而來的馬車,車夫隻得一邊駕車,一邊喊道開路。所幸這種特殊改造的馬車,車廂還特別減窄了許多,不然這種促狹的路況根本就無法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