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二不X三湯X四知(一)(1 / 2)

第四十五章二不X三湯X四知

賀靖楠又從桌上抽出另一卷畫軸,展示給眾人觀賞。隻見畫中是一位身穿前朝錦雞補服緋袍頭帶烏紗帽,山羊胡子的中年大員,手中拿著一支尚在滴墨的毛筆,身後是一座衙門,衙門前立有一架堂鼓,鼓下則掛著一塊大牌子,上書“不受囑,不受饋”六個濃墨大字。眾官吏及文人見是前朝典故,東張西望,嚅囁而不敢言,以目視汪教諭。

汪大人頗為輕視鄙夷,放聲暢所欲言無顧其他道:“這個簡單,相信汪某身旁許多人都知道。此人乃是前朝萬曆四十一年三甲第八十五名進士,曆任東昌府推官、吏部文選司郎中、右僉都禦史巡撫河南、兵部左侍郎,以及南京右都禦史、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河間府景州吳橋縣(今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人範景文。為表明自己清廉之心並杜絕親朋好友的請托求官,他特在衙門堂鼓下放置一塊牌子,上書這六個大字,並放言說,倘有人違犯,莫怪他翻臉無情。百姓交口稱讚,尊其為‘二不尚書’。闖賊禍起,景文作‘孤臣空灑淚,天步遂如斯。妖蝕三光暗,心盟九廟知。’一詩後投雙塔寺(並非今天大原稱為雙塔寺的“永祚寺”,而是原址在北京西長安街上,電報大樓以西,被稱為雙塔寺,有著近八百年曆史的金代寶塔名刹“慶壽寺”。1954年因拓寬西長安街被拆掉,令梁思成遺憾不已。)旁邊的古井而亡。南明時贈太傅,諡文貞,本朝賜諡文忠。”說完歎了口氣,肅容豎起右手食指、中指,大家又哦聲一片,但聲音明顯輕了許多。

賀靖楠歎道:“有道是:不受囑,不受饋,心底無私可放手;勤為國,勤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可謂其生不逢時啊!唉!”說完緩緩將畫軸卷起,放於桌上。眾人皆靜默不語,感歎傷懷。

賀靖楠豎起第三卷畫軸,展示給眾人觀賞。隻見畫中是一位身穿本朝石青色錦雞對襟補服,剃發蓄辮的山羊胡子中年人,珊瑚單眼花翎頂戴放在身旁的帽架上。這人提著筷子正在幾上用餐,眼前卻隻有一碗米飯,佐以一碟青菜,一碗豆腐湯,極其簡單。眾官吏及文人見是本朝典故,又是自己熟知的人和事,終於鬆了口氣,連縮進去的脖子也伸了出來,正待搶答出出風頭,誰知賀靖楠指著汪教諭說道:“反正司訓(明清時對縣學教諭的美稱)大人已經說了兩幅,不妨再說說這第三幅吧!”眾人隻得把已到舌尖的話吞落肚中。

汪大人倒也不謙虛,朗聲道:“此人乃是本朝順治九年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進士,選宏文院庶吉士,曆任國史院檢討、陝西潼關道兵備副使、江西嶺北道參政、翰林院侍講、內閣大學士、禮部侍郎、江寧巡撫(江寧,即南京。因清軍入關不久,且東南沿海並未完全統一,各省府道行政建製、管轄官職、職務大小、治所時有變更。順治二年清軍攻占南京,設江南省,任命江寧巡撫管轄,因而亦有別名江南巡撫。康熙六年江南省一拆為二成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分治,因此江寧巡撫亦名為江蘇巡撫,且順康雍三朝三個名稱長期混用,至乾隆時期才基本統一稱為江蘇巡撫-詳見薑濤《清代江南省分治的問題》)、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及《明史》總裁等職,理學名臣,歸德府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人湯斌。”

“畫中描繪的是其在江寧巡撫任上之時的故事,淮、揚、徐三府年年不是水災就是旱災,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多有餓死病死。他一麵上奏朝廷請求免除賦稅,一麵征購湖廣糧食應急,一麵帶頭節約,拒食肉魚,一日三餐以豆腐湯為菜,以渡難關。後來人送外號‘三湯巡撫’,他不但不惱,反而自嘲說‘三湯’就是‘為官清正如豆腐湯、除弊去害如黃連湯、益屬民複元氣如人參湯’。康熙二十五年,擢升禮部尚書,管詹事府事,為太子師。‘將行,吳民泣留不得,罷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他一生剛正不阿,仁厚愛民,政績斐然,晚年卻遭受納蘭明珠及黨羽構陷,連降五級,憂憤成疾,後來雖升任工部尚書,但僅月餘病亡。據傳其身故後家餘紋銀八兩,連棺材本都是同僚湊足的。‘其教人,以為必先明義利之界,謹誠偽之關,為真經學、真道學。否則講論、踐履析為二事,世道何賴?斌篤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諡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以上三引句均出自《清史稿·湯斌傳》)。”說完豎起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人群中哦聲稀落,大多是朱勝文之類所學不深的後生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