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良樸拚命忍住了大笑,一指朱勝文,樂道:“誰叫他說得太逗了!才不是什麼孔融讓梨呢!畫中之人乃是三十年自費教徒育人,五十歲方入大將軍鄧鷺幕府,曆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九卿’之中的太仆、太常,‘三公’之中的司空、太尉之職,後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人楊震。當年赴任東萊太守之時,路過昌邑,被自己在荊州刺史任上所舉薦的茂才(秀才,漢時名人高官舉薦的秀才多直接授縣令之官,東漢避劉秀諱而改為茂才),時任冒邑縣令的王密邀請到他家做客敘舊。白天賓主相談甚歡,盡興而散。半夜時分,王密又再次拜見楊震,並拿出十斤金贈與楊震,以謝當年舉薦之恩。楊震把臉一沉,連連擺手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王密羞愧而出,沒臉再和楊震見麵。”
“楊震暮夜卻金這件事,在百姓之中反響強烈,於是人送外號‘四知先生’。楊震為官清廉,不受請托,光明磊落,無私無畏,加之時常上書直言,得罪皇帝和同僚甚多,晚年為奸臣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等人讒言陷害,去官繳印。滿腔憤悶無奈中,歸鄉途中於京都雒陽(劉秀所建後漢的都城,三國時改為洛陽,唐時亦為東都)城西之夕陽亭飲鴆自盡。眾奸臣並未收手,反而變本加厲,不但不讓楊震下葬,還任其遺體日曬雨淋,連他幾個兒子都被奸臣罰作苦役。有道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賀良樸說到後麵,也悲從中來,學著汪教諭慢慢慢慢地伸出右手四支手指。眾人一時間由笑入敬,又由敬入悲,繼而由悲入恨,雖無一生之長,卻徒蔓一生之愁。
朱勝文最痛恨評書中的奸臣賊子,這時已然將牙齒咬得嘣嘣響,大喝一聲:“難道這世間就沒有天理嗎?為什麼總是好人沒有好報呢?”
賀良樸悲盡甘來,說道:“問得好!一年後,新帝繼統,楊震冤案得雪,奸臣樊豐、周廣等人伏誅,朝廷按最高規格舉行公祭,將其改葬於華陰潼亭。改葬那天,四鄰八鄉的百姓絡繹不絕地來參加葬禮,以紀念這位清正廉明,疾惡如仇的前太尉、‘四知’清官。有道是:天道昭彰,疏而不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朱勝文聽了,方卸去胸中塊壘,連聲叫好,眾人也爭相鼓掌喝彩。雖非楊震親友,但能抬眼望見天道,心中便能找到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