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邊際”的概念,我們可以計算:每增加一個可變要素投入(比如增加一個人,或者增加一台機器,或者增加1元工資,或者延長1小時工作時間),所增加的產量。這就是“邊際產量”。它達到峰值的時候,自然就是最佳投入量。

計算方法就是:“產量變化幅度”除以“影響因素變化幅度”。

邊際成本

人們總是說:有規模才有效益。道理很簡單,薄利多銷嘛。果真如此嗎?

如果你買了一台機器,隻生產一件產品,它的成本最高。隨著生產數量不斷增加,每件產品的成本不斷下降。但是到了這台機器額定生產量之後,如果再多生產一件產品,你就必須再買一台機器,這樣,每件產品的成本就會陡然升高很多。

做生意就要精打細算,因此,監視每多生產一件產品其成本的變化顯得十分重要。這就是“邊際成本”。

怎樣計算呢?就是用“成本變化幅度”除以“生產數量變化幅度”就可以了。

邊際替代率

假如你去遠足,口渴難耐,原本喝一瓶礦泉水就可以解渴,但是不巧,隻有椰子。請問,你喝幾個椰子才能解渴?有人說:3個椰子。OK,此時,對於這位朋友來說,3個椰子可以替代1瓶礦泉水,起到同樣的作用。

“邊際替代率”是指消費者每增加一個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必須放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計算方法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變化幅度”除以“另一種商品的需求變化幅度”。

邊際效用

假如有一天你非常饑餓,別人給了你十張餅。你一定會狼吞虎咽地吃掉第一張,這是一張挽救生命的餅,緩解饑餓的效用太明顯了;然後你又吃了第二張餅,這是一張美味的餅,緩解饑餓的效果也不錯……當你吃到第五張餅的時候,這是一張可吃可不知的餅,對緩解饑餓沒什麼效用了……當你知道第十張餅的時候,這張餅可能是一張要命的餅!

大家發現了,同樣的餅,但是每一張起到效用是不一樣的。每增加一張餅所起到的效用稱為“邊際效用”,呈遞減規律。

研究方法就是:“效用變化幅度”除以“因素變化幅度”。

邊際效益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商鋪在快收攤子的時候,願意低價銷售?飛機在起飛前一天機票會打折?

有的朋友說:再不賣就沒時間了,多賺一分是一分。他說對了一半,但是,這是一個混沌的概念,要想真切了解這些事情,就必須要分析出售商品的“邊際效益”。

做生意最需要解決的是“成本”問題,包括租金、水電費、工人工資、進貨成本、運營成本等。這些成本需要分配到每一天,也就是說,每天賣夠了成本之後,再賣出去的才是贏利。

每天清晨,商家麵對著固有的成本犯難,所以他們寄希望於每一件產品,想盡快賺回成本。最初賣出去的每件產品的效益都是負值(效益=流水-成本),因為成本還沒有回來,因此價格也不會很低。有朋友問,他們為什麼不薄利多銷呢?因為每天的客流量都差不多,薄利隻會導致惡性競爭,最終使自己無法生存。

但是到了快收攤子的時候,成本已經賺夠,銷售的每件產品的效益開始為正。說白了,就是掙的每一分錢都是利潤,當然多多益善。因此,商家願意降價吸引更多的顧客。

邊際效益的計算方法是:“效益的變化幅度”除以“商品銷售量的變化幅度”。

關於“邊際”的概念還有很多,比如“邊際稅率”等。如果你有興趣,自己也可以設計幾個。

幾種“彈性”

與“邊際”概念一脈相承,經濟學家用同樣的方法對“任何兩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於是我們開始聽經濟學家東一個“彈性”,西一條“曲線”地談論社會現象。它們究竟是些什麼玩意兒呢?

下麵,我們介紹幾種彈性和它們的應用。

需求與價格的關係———需求價格彈性

朋友們,市場營銷一直對消費者心理進行研究,誰能告訴我需求與價格的關係?

有的朋友說,我們很早就知道:價格降低,需求增加;價格升高,需求下降。非常對!

比如一種十分美味的巧克力,價格比較貴。很多人做出規劃,每個月拿出200元購買這種巧克力。假如巧克力降價一半,很多人預算可能不會改變,需求量可能會增加一倍。這種需求量變化幅度與價格變化幅度相等或相近的現象,經濟學家稱之為“單一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