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掌握人心的服務秘訣(2 / 3)

那麼,該怎麼具體展開這種“流程式服務”呢?這要將從“迎賓”到“送客”的過程分成四個階段來思考。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驟,故事就從迎賓和簡單介紹開始吧。首先,見到顧客上門要笑臉相迎,並說:“歡迎光臨,請稍候,我為您帶位”,然後安排客人就座。這是極為重要的動作,我隻要觀察一下店家是怎樣迎接客人的,就可以大約看出這家店的服務水準達到什麼程度。

其實,光是一句每天都說的“歡迎光臨”,就包含了兩層意義在裏麵。

其一是迎接顧客時的問候語;另一個則是對店裏的其他工作夥伴打暗號,表示“有客人上門了,大家要準備好開始表演!”

所以,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眼睛看的不是說這句話的人,而是店裏的其他員工。如果是用心從事流程式服務的店家,這個時候就會一起開始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

相反,如果這家店的店員是當有新客人上門時,仍目不轉睛地隻顧自己手上的工作,那麼,就別期待他們會提供什麼流程式的服務了。

第二步的工作是“觀察”顧客。比如,如果是幾個人結伴而來,就要大約猜測一下這群人是怎樣的關係,是為了什麼目的而來的。雖然細節的部分會逐漸明朗,然而一開始多一層用心,對於流程式服務而言,卻是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

接下來,經過隨後陸續上場的服務演出,最後再由顧客作出評價。

當我們在餐廳消費完畢要求買單而看到賬單上的金額時,有時會覺得“真貴”,或覺得“其實還挺便宜的”,對吧?這種貴和便宜的感受,並不隻基於餐點或飲料的價格而來。顧客在店裏接受到怎樣的服務,對這些服務滿不滿意,都會成為判斷店家價值的基準(滿意度指數)。

在“歡迎光臨”的暗號中,讓全體工作人員齊心做好服務的表演工作!

17.分工協作

員工合作無間,能令故事順利進行

迎接顧客之後,下一個階段的課題,就是如何製造正確的氣氛並殷勤接待。

我們以一家頗具規模的餐廳為例,店裏的成員包括:經理(對內對外的最高負責人)、店長、副店長,各樓層、廚房、點心部、飲料部、接待、控管、清潔等方麵的人員。當然,並不是每家餐廳都有這麼多的工作人員,我們隻是假設有這些人。

其中最具關鍵性影響力的就是控管和清潔人員。所謂控管,就是負責控管廚房與各樓層的人;而清潔人員則是負責清洗碗盤、整理善後的人。

假設現在有兩桌客人上門,前後相隔隻有1分鍾,那麼這時候該以什麼順序來上菜呢?

如果對一桌顧客提供全部的餐點要花費20分鍾,那麼,對於落後1分鍾踏入店門的第二桌客人就要等20分鍾才能開始上菜。僅僅晚了1分鍾竟然要多等20分鍾?這顯然不合理。所以,通常情況下,如果是供應套餐的話,都會分別對兩桌客人以先上沙拉、再上主菜、最後上附餐的順序來出菜。

如何巧妙地調整其間的流程,便是控管的責任。然而,店裏的狀況是千變萬化的,比方說,如果有帶小孩子的家庭客人,必然要先上兒童餐,因為小孩不能等太久。如果客人之間有主客之分的話,要先給客人上;情侶的場合則要先送上女士的餐點。當有顧客抱怨的時候,必須優先該名顧客。

因為有這麼多不同的狀況,所以,出菜的順序、等候的時間、各桌的情形等,都會不斷地在改變。負責通報這些信息給並不了解狀況變化的廚房,便是控管的工作。

以演戲來做比喻的話,控管就好比是演員。如果把“店的理念”當作是戲的劇本,那麼,如何在實際的舞台(也就是這家店),透過服務的表現來將其實現,就是身為演員的控管所被賦予的職責。

清潔人員的角色則是相當於舞台的助理監督,工作內容是清洗碗盤與整理善後,這一工作通常都是由新人或打工者擔任。但我反而認為,這份工作應該交給經驗豐富的人來做才對。這是因為,清洗碗盤的工作交由新手來做固然沒問題,然而收拾整理中有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桌麵檢查。

客人用餐的過程中必須巡幾次桌,觀察客人有沒有什麼需求,煙灰缸是不是滿了,杯子裏的水還夠不夠等,都是需要檢查的內容。甚至還要檢查客人的剩菜,來判斷客人對於口味的滿意度。負責將這些信息傳達給控管的人,就是清潔人員。

從這個方向來思考,為了提供給顧客舒適的“時間”與“空間”,每一名員工所被賦予的任務都很重要,而且必須明了其中的意義所在。於是,我們知道,能不能實現“流程式服務”的關鍵在於:員工們是否能夠齊心協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名工作者盡好自己的本分,彼此間才能達成橫向合作。

18.提升等級的五階段服務

個人餐飲店借助流程式服務,提高服務品質

以前,餐飲業界一直都上演著大小對峙的局麵,但現在已經進入到個人店之間彼此廝殺的激戰時代。

當個人餐飲店的競爭對手也同屬個人餐飲店的時候,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並維持其間的差異性,便成為重要的課題。

“堅持”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它是一家店不可動搖的“理念”,再往下追究便是“服務的差異”,最後要達到的境界為“流程式服務”。然而,要學會這套方法並落實到行動中,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為此,可以采取五階段分級的方式,去逐漸在顧客身上落實。

第一階段是自我滿足型的待客服務,以此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假設你是剛進店裏工作不久的新員工,光要做好每天交付給你的工作就已經令你精疲力竭,對於餐點的知識與接待客人的態度也都還不熟練,更是拙於與顧客交談。當客人問你:“你們店有什麼招牌菜可以推薦一下嗎?”你說的是“我自己比較喜歡這道菜……”你隻能作這種淺顯的回答。可見你還算是努力於服務的工作,而且本身也很滿足。盡管你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但這個階段便是邁向真正服務的第一步。

當跨入到第二步之後,你開始稍微拉大一點視野來思考服務這件事。從隻沉醉在自我滿足式的服務,到進一步去考慮顧客、整家店甚至同在一家店裏工作的夥伴們。這是顧客本位型的服務。

第三階段則是顧客消費取向式的服務。簡單來說,就是以顧客所支付的金額來考量應怎樣提供服務。

比方說,你觀察顧客所點的飲料的價格,就可以知道對方是想消費高檔一些的,還是想要平價一點的。

聽我這樣說,你或許會想:那不就是以價格來區分客人了嗎?我的意思其實不是那樣,而是說,來高額消費的常客與其他的客人之間,所享有的服務內容當然要有所不同。對於常來的熟客與第一回上門的生客都提供同樣的服務,才是件令人奇怪且覺得不公平的事。

第四階段則是從以消費額區分再進展到以客人層來做區分。上一個階段是以金額來作為衡量標準的,但是這裏會出現一個疑問:為什麼客人所支出的花費之間會出現差別?因此,就必須思考“客人上門的目的”是什麼。了解客人的目的和需求是提供服務方麵的關鍵點,根據這項資訊,我們才能夠清楚地判斷應該提供怎樣的“演出”與“流程式服務”。

所以,最後的第五階段,就是要在充分理解以顧客消費額和層次來區分服務的內涵後,予以具體落實。

了解顧客光顧的目的,才能夠提供恰當的服務演出。與客人交談的內容、提供飲料建議時的應對,都會因此而有所差異。這才是我所說的最終極的服務,即提供給顧客的是舒適而愉悅的“空間”與“時間”。

前進到這個階段,就可以采取顧問式的經營了。如下麵的方式:

“本店今天進了一些品質很好的××,很適合用您喜愛的方式來烹調,要不要試一試?”

“今天又冷又下雨,來個本店新推出的火鍋如何?”

能夠進展到這個地步,顧客就不會跑掉了。顧客真的感覺到滿意的時候,並不會說:“我很滿意”,而會說:“好感動”。能夠牽引出顧客內心的“感動”時,其實工作者本身也會得到“工作的快樂”。

流程式服務,能夠讓人感受到本店的“堅持”與“理念”。

19.3C的氣氛與空間

溝通提升服務等級

上文所談的五階段服務,如果想要提升到更高的等級,必須具備以下3個“C”的要素:

溝通(Communicate)——與顧客進行理念的溝通;

量身定製(Customize)——對顧客加以區分的服務;

顧問式(Consult)——提供谘詢顧問式的服務。

“3C”就是取自這3項的字首,其中最重要的是“溝通”。在製造員工與顧客相互溝通的機會上,會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比方說,上門的顧客向你詢問:“有什麼招牌菜可以推薦?”你必須能夠立刻回答出:“××是本店的招牌菜”,甚至你還必須主動地告訴顧客:“今天的推薦菜是××,您要不要試試看?”或者黑板上已經寫著今天的推薦菜單,客人也可能會問你餐點的內容是什麼,這時候你必須有詳細說明的能力才行。

這是與顧客之間溝通的第一步。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服務員麵對這樣的詢問時,會以“嗯,您等等,我去問一下”這樣的方式來回應。這樣一來,服務員就等於放棄了通過會話與顧客進行溝通的機會。

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窘境,就應把店裏的菜單和招牌菜的內容生吞活剝地硬敲進腦海中,這是在開店前就要確認與背誦下來的事項。在我所經營的“曲線隱藏”裏,所有員工都要捧著一份《對話手冊》(詳細說明請見下一單元),反複誦讀,直到可以將每天的推薦菜單和每天更換的餐點流利地表達出來為止。而在與顧客的溝通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顧客的姓氏來稱呼他了。

舉例來說,如果客人是先通過電話預約的話,在預約的時候當然就會先問過他的姓氏,所以在客人踏進店門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信息,如此豈有對信息不善加利用的道理?

在客人進門後,首先要主動上前問候:“××先生(小姐),歡迎大駕光臨!”之後的對話也要以顧客的姓氏來稱呼,讓對方感受到多一層的親近感。

事實上,就我所知道的某家店,他們所貫徹的做法就是:一旦請問過客人貴姓後,至少要用姓氏來稱呼對方8次。例如:

“××先生(小姐),歡迎大駕光臨!”

“××先生(小姐)您好,由我來為您帶位,這邊的位子可以嗎?”

“××先生(小姐),謝謝您的光臨,歡迎下次再來!”

與顧客之間達成溝通是服務的第一步。少了這一項,就不算是真正的服務!

與顧客進行理念溝通,是服務的第一步。

20.《對話手冊》的絕妙功能

整理成冊,善加運用

《對話手冊》是與顧客溝通的利器。

有關使用的方法,我以“KU”這家餐廳為例來加以說明。

近來有許多店家都在店名和裝潢上下了很多功夫,這家店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天,有一組新客人來到這家店裏。

對於第一次上門的顧客而言,首先引起他們注意的就是他們的店名。“真是一個奇怪的店名,不過似乎也挺有趣。”於是,客人通常會馬上問這個“KU”是什麼意思。

聽不習慣的店名,總是特別能吸引顧客的關心。而這就成為與顧客開始交談的契機。這時候應該火速將頭腦中的《對話手冊》翻開來,先回應:“這是泰國話,意思是指放置佛像的箱子。”接著再加上說明:“所以我們店裏四周都用佛像來營造氣氛。”於是,客人就會點點頭表示:“原來如此,難怪有點神秘的感覺”,然後一定會重新環顧店內一周。

客人接下來會關心的是:那麼他們會提供什麼樣的餐點呢?因此,在客人點餐的時候,就有必要針對餐點的內容來加以說明。這時候要依賴的還是《對話手冊》的威力。

比方說有一道菜叫做“GATOOGATO”,針對這道菜的說明可以是這樣的:“它是以花生口味的醬汁來做調味的沙拉,很受女性朋友的歡迎喲!”還可以說:“我們的食材和飲料都是從產地直接運送過來的,所以都很新鮮。當然,在衛生和安全性方麵,我們也都非常地注意!”如果加上這些補充的話,顧客就會覺得安心了。

隻要預先將《對話手冊》裏所記載的這些內容背誦下來,應對這樣的場合便會綽綽有餘。接下來也就可以再視當時的狀況來展開會話了。

例如當你為客人上菜的時候,就不妨試著問客人:“您今天是走哪一條路過來的呢?”然後接著說:“下回您要過來的話,也可以走這條路喲!”以客人不知道的另一種抵達方法來當作話題。還可以說:“這附近有個地方很有名哦!”“這附近住有名人哦!”“最近我們這一帶發生了……”諸如此類的話題或許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透過交談達到與客人之間更多的溝通,從而與客人建立起友好而密切的關係。

此外,在與客人的會話當中,還可很自然地收集到客人的相關信息。

將這些內容記錄到《對話手冊》裏,配合不同季節或特殊活動,來逐一改變內容。店內的全體員工都要貫徹這些要求,以便讓《對話手冊》真正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