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托市稻銷售:成交率、成交價格雙雙走高
6月份國家托市稻共成交159.8萬噸,總成交率61.46%,創2007年度新高,較5月份的50.83%提高了10.63個百分點。其中2005年中晚稻成交5.84萬噸,成交率為10.43%;2006年早稻成交61.35萬噸,成交率為61.97%;2006年中晚稻成交92.61萬噸,成交率為89.05%。相關成交率走勢圖見、3-13、3-14:
由3-13、3-14可以看出,總體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托市稻銷售的成交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是中晚稻6月份以來成交率大幅飆升,最近兩場交易會的成交率都維持在90%以上。
在成交率不斷上升的同時,成交價格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以成交量最大、成交最為活躍的中晚稻為例,成交均價已從前期的1515元/噸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530元/噸,最高價達到1650元/噸。托市稻成交率、成交價格不斷走高表明,目前稻穀市場有效供給日趨稀少,托市稻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主要供給力量。由於托市稻拿貨成本要高於其他渠道,並且其自身銷售價格也在上升,糧食加工企業的成本也隨之上升,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近期銷區大米市場價格上漲。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中晚稻近期成交率不斷走高的同時,早稻成交率自4月份以來一直維持在60%~70%之間震蕩,6月20日的成交率甚至跌破60%。出現這種差異的一種解釋是目前托市早稻的市場地位未能有中晚稻重要,因為早稻的需求除了托市稻外,還可以從各級儲備糧輪換中得到補充。由於中晚稻很少作為儲備,就目前而言,其需求的滿足隻能來自於自身的庫存、農戶的存糧以及托市銷售。由於早稻成熟期臨近,農戶基本上已將上一年度的糧食變賣完畢,為新稻收割儲存做好準備,因此,以往來自於農戶這一部分的需求轉向托市稻的銷售,從而促進了托市中晚稻成交率的上升。
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托市稻拿貨成本的影響。從托市收購企業那裏買糧的成本要高出自身收購糧食的成本不少,關於這一點,國家發改委就2007年最低收購價政策答記者問時也是毫不諱言的:“如果自己不收購,將來從托市收購企業那裏買糧,付出的成本會更高。”現在距離2007年早稻收購上市已為期不遠,相信很多用糧企業已將目光瞄準了新糧,目前的策略是隨用隨購,購買積極性不高。對於中晚稻的需求方而言,新糧上市還需時日,10月份之前還得指望國家的托市銷售,因此成交率高於早稻且呈上升趨勢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上述推斷成立的話,那麼到今年新中晚稻上市時,其成交率應該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後市“接新”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稻穀庫存將日漸減少,而托市稻拿貨成本又較高,稻穀價格有望繼續維持高位。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