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LO期正值傳統的青黃不接之際,稻穀供給日趨緊張,而大米及其副產品需求穩中有升,市場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賣方特征,價格走勢堅挺。據國家發改委對糧食主產區的電話詢價,6月下旬全國稻穀平均出售價格為每82.4元/50千克,較月初上漲了1.1%。東莞常平早秈米由前期的2360元/噸上升到2440元/噸,上漲了3.4%;晚秈米由2500元/噸上升到2700元/噸,上漲了8%。作為最能集中反映市場價格走勢的糧食競價交易,其競價情況也展示了較為明顯的賣方特征。下麵以在國內較有代表性的華南市場稻穀競價交易以及國家托市稻競價交易為對象,進行具體分析。
(一)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稻穀銷售火爆,采購冷清,賣方市場特征明顯
6月份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共舉行了5場稻穀交易會,擬銷售的83148噸稻穀全部成交,而擬采購的8727噸稻穀則無一成交。筆者曾對華南糧食交易中心4月份交易會的總體評價是“采購正當時,銷售路艱難”,因為在4月份采購是100%成交,而銷售的成交率僅為17.32%。然而時過境遷,采購與銷售形勢迥異。6月份銷售100%成交,采購則無人問津。以下幾點導致了上述變化的產生:
一是產區稻穀供給日趨減少,貿易商貨源缺乏。國家發改委6月份對主產區的電話詢價顯示,整個6月份湖南、江西農戶手中都沒有早稻出售,這表明這兩個地區的農戶早稻存糧基本消耗殆盡。市場供給主要體現在國家托市糧上,而貿易商對托市糧的銷售一般是持謹慎態度的。湖南、江西是廣東地區采購的最主要供給方,這兩個地方貨源缺乏,采購自然難以成交。
二是采購底價偏低。在產區糧源緊張、價格高漲的情況下,采購底價卻沒有相應的提升,1720~1770元/噸的底價讓貿易商缺乏利潤空間。廣東地區采購的主要糧源地湖南、江西,由於農民手中已無存糧,貿易商已很難收到糧食。當地貿易商開出近80元/50千克的價格也是有價無市。國家托市早稻最近的成交均價是1479元/噸,而貿易商實際的拿貨成本估計在1580元/噸左右。最近由於運費上漲,湖南益陽至廣州的運費升至160~170元/噸。拿貨成本加運費就已經超過底價,虧本的買賣自然沒人做,采購沒有成交也在情理之中。
三是稻穀賣方市場的初步形成。據我們對產區糧食購銷企業的電話調查,目前由於糧源緊張,許多銷區企業跑到產區企業家門口主動拿貨自提,產區企業不用送貨上門。比較之下,交易中心的采購需要賣方送貨上門,存在一定的交割風險。在賣方市場情況下,糧食賣方有足夠的底氣來選擇交易的對象。
采購和銷售是對立統一的兩麵,采購艱難的日子,恰恰是銷售的良機。因此華南糧食交易中心6月份的銷售火爆異常。6月份銷售的重頭戲是東莞20日66800噸的稻穀銷售,也是交易中心今年迄今為止數量最大的單場稻穀銷售。之前5月份廣東省儲備糧曾有近4萬噸的稻穀銷售,但僅有過半成交。因此我們在交易前對這66800噸的稻穀能否全部成交尚存疑慮,但是交易當天客戶高漲的熱情打消了我們這種疑慮。交易時間定在上午9點半,可是許多客戶8點就到了交易中心,仔細研究相關標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糧源緊張,市場對這批稻穀是有較高期待的。然後底價出來了,1480元/噸,非常完美。當時我們就預計當天的成交結果將是非常樂觀的,果然競爭相當激烈,最高價格到了1590元/噸,比底價1480元/噸整整高出了110元/噸,全場平均成交價格也達到了1517元/噸。27日珠海的稻穀銷售采取網上競價的方式,客戶可以不用來交易中心交易。然而一大早,絕大多數報名客戶還是不辭辛勞早早趕到了交易中心。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上買方的心態比較急切,在家裏競價不放心。這間接表明了目前廣東市場稻穀確實比較緊張,稻米加工企業庫存不夠,市場上供給又不足,賣方市場特征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