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土封國 第八十二章 楊世熊的處置方案(1 / 2)

冥絕在威海軍營一共停留三天時間,趙亞子麾下充當誘餌的隊伍也已押運糧食相繼出發。五萬騎兵攜帶一萬石糧食,計劃把這一萬石糧食分批全部白送給不義軍。

當大量不義軍不戰而獲白撿那麼多糧食後,不怕他們繼續抱成團。截獲的糧食和出動的人馬不成比例,不義軍各部一定會因為分贓不均或者分配方法不公正,脫離大部隊單幹。

攻心為上,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急功近利者先敗。世上總有一些人贏不起也輸不起,隻要小勝一場便誌得意滿,藐視對手輕敵冒進,然後一場小挫便遲疑不前,畏敵如虎一潰千裏。

宋明兩個時期的例子最典型。蒙古滅金,金國危亡。金使勸南宋萬忘唇亡齒寒,不怕再來一場靖康恥。宋人目光短淺,因為金人早期剜肉補瘡的戰略失誤,仇恨蒙蔽一葉障目,宋蒙滅金。金國滅亡後,南宋理宗皇帝等大多數臣士因為幾場大勝高估自己的戰力,另一小部分則因為屢次金蒙失敗畏敵懼戰。

南宋在內部不諧和兵權互不統屬的情況下,急功冒進兵進河南,‘端平入洛’慘造失敗,因為糧草兵馬損失嚴重元氣大傷。輸不起的理宗心灰意懶,沉迷聲色怠於政事,任用佞臣全沉,南宋內憂外患,麵對蒙古強敵隻會敗得更快。

明朝末期,薩爾滸失敗後,明軍畏金如虎,偌大的中國竟也信‘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明朝的軍隊抵禦外侮不行,打擊流民軍一把好手,東陽的一堆腐儒有多少建議陝西民亂隻要造反全殺幹淨。

拆東牆補西牆,明朝將外患帶來的壓力轉移撒氣到內部矛盾身上。直接後果就是陝西剿匪的明軍戰功顯赫,殺敵幾千斬首上萬,以暴製暴陝西民亂不止,愈演愈烈最終應了明朝祖訓,崇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崇禎皇帝自縊北京,整個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再比較一下晚清的幾個皇帝,鹹豐麵對列強流的比兔子還快,傅儀更幹脆:“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隻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南宋滅亡,代表著作為華夏主體的漢民族徹底淪為地上的配角,天下不華。元朝敗亡關外,天下複明漢族短暫複興,前塵難雪後恥不忘,大明時代的漢族進入了曆史上最偏執也最堅忍的時候。

所以會有明朝三百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會有明朝三百年皇帝可以被俘,軍隊可以慘敗,和親、賠款、割地、納貢皆不許;所以會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萬裏山河血流滿地;所以會有明朝三百年讀書人雖然迂腐,卻不失氣節剛烈......

那麼明朝三百年後呢,中國依舊是中國,漢族卻未必依舊是自己,一個奴化到不分對象都可以騎到頭上的次等民族!明朝拚盡了漢族最後一點的精血和氣節,回光返照的民族徹底的沒落。

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的直接後果,漢族一群被人剃掉骨頭的應聲蟲。一個麻木的民族,最終迎來曆史最黑暗的時代,價值觀念混亂扭曲,差點被列強欺壓到亡國滅種。清朝也不是沒有什麼時代傑出的人物,曾國藩、左宗棠什麼的也確實厲害,炸死張作霖的肅親王善耆的女兒更厲害,不過對這個國家的整體來說貌似都是些沒有用的人。

新舊民主時期,中國開始新的偉大複興,就如《義勇軍進行曲》唱的那樣‘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當新中國為自己植入可以媲美先人的價值觀念,有些人注定做慣了奴隸,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撿起那些掉在地上、曆史餘留的殘羹毒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