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ZUI WRITER:悲涼之霧,遍披華林(1 / 2)

文/孫曉笛

張愛玲

國籍:中國

生卒:1920.09.30-1995.09.08

主要作品:《傾城之戀》《十八春》《金鎖記》 《對照記》等

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煥。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為清 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 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等文 學論著,以小說最為後人津津樂道。張愛玲接受的是西方教 育,作品卻師承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 這使她的作品既擁有古典的美感,又保持行文的流暢,對人 物心理的把握尤為驚豔。1995年,張愛玲於美國去世後,中 國內地掀起“張愛玲熱”,幾乎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都 讀過她的作品。香港女作家如此評價張愛玲:“文壇寂寞得 恐怖,隻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在美國獨居一年後,時年三十六歲的張愛玲嫁給了 六十六歲的美國劇作家賴雅一一這是繼父親張廷眾、情人 胡蘭成之後,她生命中的第三個男人。和前兩個男人一 樣,賴雅帶給她最多的並不是蜜糖般的甜蜜,而是無盡的 痛苦與孤獨。

初到美國的張愛玲有些落魄,因為沒有大學文憑, 她找不到工作,隻能在一個針對作家、藝術家的慈善組織“文藝營”中棲身,給雜誌和報紙投稿,換取一些稿費。 在那裏,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

賴雅生性熱情,談吐詼諧,總是能感染周圍的每個 人,這其中也包括了那位生性矜持、輕易不肯授人辭色的 東方女子。張愛玲對一團火似的左派老頭賴雅產生了相見 恨晚的感覺。他們經常一談就是幾個小時,從白天到黃昏,賴雅在“文藝營”流連忘返,與張愛玲難舍難分。即 使年齡上的差距跨越了三十年,相識半年後,張愛玲與賴雅急匆匆地結了婚。

很多人因為這段婚姻對張愛玲感到失望,認為是才女 泯滅個性、論為眾人的寫照。文學史家夏誌清卻為她鳴不 平。“張愛玲很早就說過,女人的身份就是‘結婚員’, 結婚才能生存,依靠老公才能活下去。張愛玲到了美國, 隻能走這條路,不然她拿不到綠卡,甚至不能從‘文藝 營’搬出去。”

在經曆了大喜大悲、大紅大紫的百轉千回之後,無論 是上海的胡琴聲中大如銅錢的月亮,還是大洋彼岸燈紅酒 綠上空的單薄月光,照著的,無非是一個寂寞的女人,漂 泊了那麼久,隻想找個讓靈魂安枕的地方。“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這話說給胡蘭成是白費口舌,說給賴雅,卻 能獲得共鳴。何況賴雅深愛著張愛玲,他不僅給了她一個 家,還給了她一份飽滿而真實的愛。

婚後的生活十分庸常,買菜、做飯、去劇院看戲…… 卻是張愛玲這一生中所得不多的家庭生活。當她穿著香奈 兒的圓領大衣,挽著賴雅的手臂走出劇院時,心裏不是不 幸福的。可這幸福,竟然稀少到令人深感殘酷的地步。

新婚剛兩個月,賴雅中風了,並接近死亡。雖然他保 證他不死,也不會離她而去,但賴雅給張愛玲的,隻能停 留在精神層麵,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是,兩個人的生活都要 靠她了——賴雅已經寫不了什麼東西了。

為了謀生,張愛玲成了一個多產作家,發表了很多作 品,沒有一部是她才華的滿意結晶,賴雅的狀況也越來越 令人擔憂。他開始年老多病,又江郎才盡,以前是他向她 7承諾不會走,而在婚後第五年,情況逆轉了。當時張愛玲 為了改善經濟情況,不得不決定回香港或台灣找機會時, 賴雅憂心忡忡,預感大難臨頭,擔心張愛玲就此拋棄他, 遠走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