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文旅遊資源(1)(1 / 3)

3.1 文物古跡旅遊資源

引言

簡單來說,旅遊資源主要可以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中人文旅遊資源也稱為人類文化旅遊資源,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人文旅遊資源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不僅包括曆史古跡、文化遺存、墓葬遺址,還包括宮殿廟宇、禪林寺院、亭台樓閣、建築群落、塔影橋虹、壁畫、石刻、藝術珍品、革命聖地、風土民俗、城鄉風光、美味佳肴、現代設施,等等。同時,人文旅遊資源還因地而異,因時而殊,因物而名,因人而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曆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等特色。人文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二者的融合增強了旅遊資源總體的吸引力。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各類人文旅遊資源的概念。

·掌握各類人文旅遊資源的特征。

·熟悉各類人文旅遊資源的類型及主要代表性景點。

人文旅遊資源即人類文化旅遊資源,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等各種活動中創造的、把動態的曆史用靜態的實物體現出來、能夠激起人們旅遊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人文旅遊資源最大的特點是其所具有的曆史性、時代性以及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在人文旅遊資源中,對遊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曆史和濃鬱的異域文化。

人文旅遊資源的文化特征既與東道社會或接待地的區域性和民族性有關,也與資源的種類有關。例如同樣是民俗資源,但在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的表現。人文旅遊資源的這種文化傾向性或誘導作用也告訴人們,人為的開發過程——對旅遊資源種類的選擇、開發質量及開發者的觀念等對旅遊文化的形成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影響區域旅遊文化的整體內涵。“旅遊策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地理、經濟、文學、建築、曆史、民俗、園林、美學、動植物和商貿等諸多學科,囊括了各行各業綜合知識的運用。一個區域常常因為旅遊資源得到充分開發,而使得當地商貿繁榮,人民富足,該地區的知名度也獲得極大程度的提升。因此,人們常說的,一項優秀的旅遊策劃、一條成功旅遊線路的設計,能夠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

3.1.1 文物古跡的概念及其分類

1.文物古跡的概念

古跡是指古代人類活動中留下的遺跡和遺物。文物則是指曆代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這兩個詞連起來,稱為文物古跡。

2.文物古跡的分類

人類在300萬年的曆史中,留下了無數的遺跡和遺物。對文物古跡的分類沒有固定的方法,常見的有斷代分類法、專題分類法和地域分類法。這裏采用斷代分類法和專題分類法相結合,這樣,可以把文物古跡分為早期人類遺址、氏族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古建築、古陵墓與廟壇、古代著名工程、古園林、古藝術等若幹類。

3.1.2 文物古跡的旅遊功能

1)文物古跡是曆史和文化的載體。文物古跡是古人留下的遺跡和遺物,是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當代人們了解曆史、理解文化的媒介。

2)文物古跡是反映古代科學技術的鏡子。曆史上,勞動人民修建了許多偉大的工程,發明了許多生產工具和科學儀器,它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和標誌。

3)文物古跡成為令人遐想的景觀。很多文物古跡造型別致,設計精巧,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構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4)符合當前人們尋幽探古的時尚。文物古跡記錄著人類曆史和文化的發展,可以滿足人們了解曆史和探索曆史的願望。

但是,並非所有的文物古跡都是旅遊資源,旅遊文物古跡是文物古跡的一部分。有的文物古跡可能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來說有非常高的價值,而對大多數旅遊者來說就未必了。因此,要注意加以區分。

3.1.3 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旅遊資源

1.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遺址,是指從人類形成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曆史遺址,包括古人類化石、原始部落遺址、原始人生產和生活用具、原始藝術及勞動產品等。如中國目前已發現和發掘的著名古人類文化遺址:陝西“藍田猿人”遺址、“半坡遺址”、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所展示的是人類起源的最古老景觀形態,令人產生奇妙、神秘的親切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

2.古城與城防建築遺址

1)古城。中國的古城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為較小規模的城堡。商代發展成為規模較大、有防禦設施的都城。中國的古城不僅包括北京、西安、開封、洛陽、南京、杭州等古都,還包括麗江、平遙、大理、蓬萊水城等地方名城。

2)長城。長城是修築在兩國的交界處,以防止敵國入侵的一種城防建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修築長城。秦統一中國後,形成了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明代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全長7 000千米,保存完好。而修築於公元2世紀初的羅馬長城,從英國、德國至黑海,再到紅海,經非洲直至大西洋沿岸,長達數千千米。其中,以古代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哈德良長城”最為著名。

3.名人故居和活動遺跡

曆史上的名人,是指在人類曆史上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做出貢獻、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的事跡在曆史上有記載,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後人為其建陵、修廟、立碑、塑像,保護和修葺其故居,保存遺物,供人參觀、瞻仰或憑吊。

4.近、現代重要史跡及紀念建築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民主和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和文物,這些遺址對懷念先烈,教育後人,爭取盡快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強國有重要作用。近、現代重要性史跡和紀念建築包括以下幾類:

1)農民起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2)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遺址和紀念建築。

3)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建築。

3.1.4 古建築旅遊資源

1.古建築的概念及特征

(1)古建築的概念

古建築是指古代人們利用自然界的土、石、木等建築材料,經過設計,運用一定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建成供人類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使用的房屋或場所。它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意識,是人類文化的物質結晶。

(2)中國古建築的主要特點

1)以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中國古代建築在結構方麵盡可能使用木材,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優美的建築形體及相應的建築風格。

2)保持木構架結構原則,創造鬥拱結構形式。中國古代建築以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各部件接點處以榫卯結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榫卯之法始於河姆渡文化,已有7 000多年的曆史。到周代初期,又創造性地發明了鬥拱結構,即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鬥型方木相疊而成向外挑懸的結構,既可以承托屋簷重量,使屋麵能出挑,又有裝飾功能,還兼具防震的作用,被譽為“牆倒屋不倒”的典範。這種結構構件成為中國古建築中特有的結構構件。

3)單體建築結構。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由若幹單體建築組合配置而成。其外觀輪廓都由階、台基、屋身、屋頂四部分組成。單體建築的平麵通常呈長方形,屋頂造型可分為廡殿頂、歇山頂、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盔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簷和重簷之分。各種單體建築都是標準化、定型化,體現了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製度。重簷廡殿頂為中國古建築中最高級的形式。

·廡殿頂,是四麵斜坡的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且四麵都是曲麵,又稱四阿頂。

·歇山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斜脊組成,故稱九脊頂。

·懸山頂,是兩麵坡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屋麵懸伸在山牆之外,又稱挑山牆。

·硬山頂,其屋麵與山牆齊平,以區別於懸山頂。

·攢尖頂,為錐形屋頂,屋麵較陡,無正脊,數條斜脊交會於屋頂。

·卷棚頂,為兩麵坡屋頂,兩坡以弧線相接,無正脊。

·盔頂,是在平頂四周加上一圈外簷,屋麵多呈四角或八角,狀如頭盔,由數條弧形斜脊交會於屋頂,無正脊。

4)重視建築組群的平麵布局。中國古代建築都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再以單體建築組成庭院,進而組成各式組群。組合多樣,層次豐富。

5)靈活的空間布局。由於中國古建築采用框架式結構,牆體隻起到分隔圍護的作用,因而室內空間可以任意劃分,隨時改變。

6)豐富絢麗的建築裝飾藝術。中國古建築裝飾內容十分豐富。建築的色彩多根據需要和風尚而選擇。大凡宮殿、寺廟等多使用色調鮮明對比強烈的色彩,使之呈現絢麗輝煌之感;而民居則以色調和諧樸素淡雅為風格,江南小鎮青山碧水中掩映粉牆灰瓦,充滿自然情趣。建築手法有雕刻、彩畫、格紋等,在有些建築主體旁還常常建有襯托式建築。古建築中的雕刻又分為磚雕、木雕、石雕,應用廣泛。中國古建築中另一種重要的裝飾手法是彩畫,彩畫的種類主要有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這三種彩畫的級別,以和璽彩畫最高,蘇式彩畫最低,旋子彩畫居中。

7)建築風格的地域性明顯。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牆體薄,屋麵輕,建築外形輕巧玲瓏。北方地區氣候寒冷,牆體厚,屋麵重,建築外形渾厚穩重。各地民族不同,建築結構和外形多種多樣,呈現千姿百態的地域特色。

8)天人合一的環境藝術。建築是空間的藝術、環境的藝術,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古代建築特別講究在布局、體量、色調、形式等方麵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如都城往往選擇“高勿近旱而水充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之地。

(3)西方古建築的主要特點

西方古建築中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是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古希臘建築是歐洲建築的鼻祖。西方古建築的特點如下。

1)建築材料主要是石料。

2)多采用圍柱式建築結構,主要的建築結構是拱券和各種複雜的柱式,如古羅馬劇場、古羅馬角鬥場等。

3)布局獨立性,注重個體的藝術效果和建築風格,建築內的裝飾以雕塑為主。

4)建築裝飾華麗,色彩以灰色為主,輔以紅色、黃色,鮮豔華麗,建築內的裝飾以雕塑為主。古典主義建築流派精美的建築有法國的盧浮宮、凡爾賽宮等。

補充閱讀3-1

現存的西方古建築

羅馬式建築為9~12世紀西歐的建築風格。一般采用厚實的磚石牆,以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征。注重以圓柱、柱礎和柱頂的各種搭配形成不同的風格。

哥特式建築為13~16世紀初歐洲的建築藝術。以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

巴洛克建築是17世紀意大利的藝術風格。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築、雕塑結為一體,並應用斷簷、波浪形牆、重疊柱及壁畫,追求動態與起伏,建築豪華浮誇。

文藝複興式建築是15~19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其特點是提倡複興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窿為中心的建築形體兩旁對稱等。

中國上海、哈爾濱、青島等地也保存著許多具有西方風格的近代建築。

2.宮殿建築

宮殿,是古建築中最高級、最豪華的類型,是帝王專有的居所。它以建築藝術烘托出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氣勢。

(1)中國宮殿

其宮城內部包括禮儀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稱“前朝後寢”或“外朝內廷”,此外還有生活服務設施。保存完好的有建於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清初的沈陽故宮和西藏布達拉宮。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按照“前朝後寢”、“五門三朝三宮”和“左祖右社的”形製和嚴格對稱的院落式進行布局。外朝是行政區,主要建築有布置在中軸線上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東西兩側對稱布置的文華殿、武英殿。太和殿前方有五座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又稱奉天門),它們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構成了“五門三朝”格局。外朝的後麵是內廷,又稱後寢,主要包括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乾東西五所。“左祖右社”,即在皇宮的左前方設祖廟(太廟),右前方設社稷台,祭祀土地神、糧食神。北京故宮現存宮室9 000多間。

2)沈陽故宮。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有300多間殿宇,組成10多個院落,以中軸線上的崇政殿(金鑾殿)為中心。

3)布達拉宮。依山壘建,共13層,高117.19米。全部石木結構,氣勢宏偉,建築風格體現了漢藏文化的融合。

(2)西方宮殿

因哲學理念的不同,東、西方宮殿建築結構有著顯著的不同。許多西方建築師認為“美產生於度量和比例”,很多西方宮殿多以各類古典柱式做建築基礎,突出軸線,強調對稱,注重比例,造型嚴謹,如盧浮宮。

盧浮宮是世界最壯麗的宮殿之一,原是法國王宮,現在是法國國立美術博物館。它是一個帶有角樓的封閉式的四合院。宮內四麵的建築采用了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形式,主體是長柱廊,氣勢宏偉,簡潔嚴肅,被視為“古代理性美”的典範。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冬宮、美國的白宮、日本的京都禦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宮殿建築。

3.古代民居

民居是各地民眾居住形式和居室結構的總稱。古民居則是指民居係列中既富地方風格,又具曆史色彩的部分。地方和曆史兩種風格的融合,使它產生了巨大吸引功能。

(1)類型

中國民居有許多種。劉敦楨先生在《中國住宅概說》一書中按平麵形式把民居分為九種,其中,橫長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間為明間,左右對稱,以三間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中國分布很廣,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窯洞式穴居分布在中國少雨的黃土高原地區,有單獨的沿崖窯洞、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土窯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窯洞,還有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民居形式。

(2)民族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