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居所表現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各異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各地民居明顯的差異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各地建築材料和傳統的構造技術與方法的不同、環境的不同、防禦要求帶來的特點和經濟條件的差別、宗教因素對建築形式的影響等造成的,在中國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西南少數民族和福建、廣東的客家民居等,都強烈地表現出各民族的傳統風格和風俗習慣。
(3)布局
中國傳統民居有著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築、建築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
1)明確的流線。它就好像畫在人們心間的一幅導遊畫,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這樣的曆史名城,城市分為幾個主要區域,如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和西單等,每個區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過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門戶,有著明確的流線層次。
2)完整的格局。格局是組織建築群體構圖的關係。中國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為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築的組成有著嚴謹方整的格局。單看建築之間的關係,是圍繞縱橫軸線形成前後左右對稱的布局;單看庭院空間,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單看建築群之間的相互連接的簷廊、轉角回廊、院牆與垂花門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其規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
3)明顯的主體建築。主體建築在城市中控製著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築。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誌。把一組建築或一座建築中的一部分作為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建築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國傳統村鎮中的佛塔、廟宇或戲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等。要精心選擇建築組合中、人們生活或活動的中心部分作為主體建築,把主體建築布置在最重要的軸線部位,安排高大的房頂和顯眼的外行體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主體建築經常放在房頂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組院落中體量最大;在福建土樓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顯眼的層層下跌式重簷房頂,主體建築非常明確、突出。
4)建築組合體。中國傳統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布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係,成組成區地布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社區建築組合。這些組合可以表現出組織鄰裏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建築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橋、花架、圍牆等互相聯結組成。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單幢建築本身應作為組合體對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子內部關係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多種房間的相互關係的組合體。
5)漸進的層次。建築的安排要根據所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來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布局,亦即按人們的親疏關係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布局。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在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係。因此,在規劃布置一幢宅院時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後到達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4.其他建築
(1)壇廟、祠堂
壇廟是古人用來祭祀天地鬼神、山嶽河川、祖宗英烈、聖賢先哲的建築物。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要參加祭祀天地、社稷、宗廟的活動,建築了天壇、地壇、社稷壇和太廟。社稷壇位於宮殿的右前方;太廟位於宮殿的左前方,即“左祖右社”。以前,各級官吏和大家族都建有家廟——祠堂。祠堂建築規模宏大,裝飾豪華。
中國著名的壇廟有北京的天壇、曲阜的孔廟等。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主體建築由圜丘壇、皇穹宇、祈穀壇(主要建築為祈年殿)、齋宮四部分組成。曲阜孔廟依南北中軸線布局,東西對稱,前後共九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大成殿、碑亭、杏壇等;大成殿前簷有十根雕龍石柱;孔廟與孔府、孔林並稱為“三孔”。
補充閱讀3-2
中華世紀壇雖不是古代壇廟,但是中國劃時代的“中華第一壇”。世紀壇上方有一支高27.6米的時空探針。在南麵入口處,佇立著世界最大的一塊漢白玉題字碑。壇前有一條用265塊青銅板鋪成的長200多米、寬3米的甬道,青銅板上刻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中華世紀壇的東側,有一口重達50噸的中華世紀鍾。
(2)牌坊
牌坊,又名牌樓,是古代用於標誌、紀念、裝飾的建築物。一般用木、石和琉璃瓦等材料建成。牌坊多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園林或街巷的路口處。如皖南歙縣的棠越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許國石牌坊精致,有“許國天下坊”之稱。牌坊和民居、祠堂合稱為“徽州三絕”。
(3)樓、閣
樓、閣為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古代木構建築。二者在建築形式上並無多大差別,但使用功能不同,樓的用途極為廣泛,閣的用途主要為珍藏圖書、佛經、佛像和觀景。
中國古樓分布廣泛,形製多樣,多為明清建築。如被稱為古代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嶽陽樓和滕王閣。
黃鶴樓位於武漢,現在的黃鶴樓高51.4米,頂層中部冠以四方攢尖頂,飛簷出挑深遠。
嶽陽樓位於嶽陽市,西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宋代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請著名文學家範仲俺作《嶽陽樓記》,由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邵竦篆刻,人們稱之為“天下四絕”,並立“四絕碑”;嶽陽樓為三層三簷盔頂建築。
聳立於山西永濟市黃河之濱的鸛雀樓,因盛唐代大詩人王之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絕唱而聞名天下,它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曆史文化名樓。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所建。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
此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成都的望江樓、貴陽的甲秀樓、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山東的蓬萊閣等。
(4)華表
華表,是古代設在宮殿、城垣、橋梁、陵墓前作為標誌、裝飾、紀念之用的立柱。往往建在宮殿、陵墓前,個別立在橋頭。其中,設在陵墓前的又稱墓表。華表結構下為須彌座、上立圓形石柱,刻有雲龍,上為雲板。表上立一蹲獸,俗稱“朝天吼”。北京天安門華表和十三陵華表為現存華表的典型代表。
3.1.5 古代陵墓旅遊資源
1.墓葬建築
(1)墓室
1)土穴墓及木板墓。土穴墓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範圍最廣。木板墓是在土坑四周用木板圍護,下麵用木材鋪墊,上麵用木材封蓋。
2)木槨墓及“黃腸題湊”。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正中放棺,其他方格稱為廂,用於放置隨葬品。木槨墓發展到高峰期,出現了規格很高的“黃腸題湊”。用柏木端頭一致向內,一層層平鋪疊壘而成,像一圈厚木牆圍在棺槨外圍。
3)磚石墓。起源於戰國,它是挖一個土坑,在其中用磚壘成墓室。
(2)墳丘
1)方上式。流行於秦漢時期,“方上”就是在帝王陵墓的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實,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錐體,上部為方形平頂,故稱方上。秦始皇陵是典型的方上式陵墓。
2)以山為陵式。流行於唐朝,是因山為體、以山為陵的建築方式,山的峰巒就是墳頭,氣魄宏大,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即是典型代表。
3)寶城寶頂式。流行於明清時期,稱寶頂又稱獨龍阜,寶頂周圍用磚砌成磚壁,上修女兒牆,稱為寶城。以南京的明孝陵為典型代表。
(3)陵園建築
1)祭祀建築。主要有祭殿、配殿、廊廡、焚帛爐、祭台、大門、圍牆。
2)神道。神道是通向祭殿方城筆直的大道,神道兩側有石刻人物和石刻動物等。
3)護陵監。為保護和管理陵園而設立。監外城牆環繞,內有供護陵人員居住的建築。
2.古代陵墓的旅遊功能
1)雄偉的建築。帝王墓有著華麗的地宮和富麗堂皇的地麵建築,其巨大的建築規模、精湛的建築技藝都是遊人樂於觀賞的對象。
2)珍貴的文物。在帝王陵中金銀珠寶、古玩字畫、絲綢、陶瓷、書法繪畫、各種典籍,可謂無所不有,其種類和數量十分驚人。如秦始皇兵馬俑、西漢雙音編鍾、金縷玉衣等。
3)優美的自然環境。帝王名人的墓地總是選在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區,而且禁止砍伐陵園內的樹木,同時人工栽植鬆柏等常青喬木。
4)名人的魅力。古墓葬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愛國將領,他們都對中國曆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陵墓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
1)帝王陵。帝王陵墓以其雄偉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和優美的環境而成為旅遊勝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漢武帝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元代成吉思汗陵、明代的明孝陵、十三陵、清代的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驪山北麓,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2)紀念性陵墓。在中國古代的陵墓中,還有一大批紀念性陵墓。有三皇五帝、昔哲先賢、詩人畫家、騷人墨客、三教九流等。這些陵墓有的是真人之墓,有的是衣冠塚,有的是傳說之墓。主要類別有紀念性帝王陵,如黃帝陵、炎帝陵等;聖人陵,如孔林、關林等;其他名人墓,如屈原墓、嶽飛墓等。
3)崖墓與懸棺葬。崖墓,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空穴或利用崖壁的自然平台岩洞或岩縫安放棺木。懸棺墓是在峭壁上打孔安棺樁,把棺木懸吊在棺樁上。崖墓以四川樂山、彭山、宜賓及江西龍虎山為主要分布地區。懸棺葬主要分布在四川宜賓和福建武夷山區。
4)塔葬墓。佛教高僧圓寂後建塔存放遺骨,以河南少林寺所建塔林最為著名。
3.1.6 古代橋梁及水利工程旅遊資源
1.古代橋梁旅遊資源
橋為橫跨江河之上的建築,不僅能提供過河交通之便,還可以因其造型及工藝為水景增色。人行橋上,望驚鴻照影、掬水弄月,頓覺水麵可親,成為賞景最佳之處。
中國造橋曆史悠久,最早的橋梁建築於5 000~6 000年前的半坡遺址中。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古代工匠們創造了各種結構、材料和造型的橋梁。從結構形式上,橋可以分為梁橋、拱橋、索橋、浮橋、懸臂橋等;從材質上,橋可以分為木橋、石橋、鐵橋、竹橋等。河北趙州的安濟橋,又稱趙州橋,就是現存古橋中最著名的一座,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還有北京盧溝橋、福建安平橋、廣西程陽橋、蘇州寶帶橋、四川安瀾橋等。
2.古代水利工程旅遊資源
1)運河。運河是人工開掘的河道,供運輸之用。中國著名的運河有京杭大運河和靈渠。京杭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戰國時期。北起北京,南達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總長1 795千米。靈渠建於秦朝,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中的湘江和桂江,又稱湘桂運河,它位於廣西興安縣,全長僅有34千米,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設施。
2)坎兒井。坎兒井主要分布於新疆吐魯番、哈密、庫車等地,是一種特殊的灌溉係統,一般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組成。
3)堰。堰是古代的一種水利灌溉工程,是較低的攔水和溢流建築。在古代的水利工程以四川都江堰最為著名,相傳是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寶瓶口幾部分組成。京杭大運河、興安靈渠、吐魯番坎兒井與都江堰構成了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4)古代堤防。堤防是人工在海、河之濱築起的堤牆,以抵禦海潮和洪水的侵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國著名的古代堤防有海塘、荊江大堤、黃河大堤和洪澤湖大堤等。
3.2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
3.2.1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概念和特征
1.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概念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曆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並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風俗習慣。由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差異,各個國家、民族與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成為社會的“活化石”。民俗風情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對於當地的居民來說是習以為常和忠誠信奉的;而對於異地、異民族的人們來說則是鮮見新奇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期望通過旅遊走進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中去,實地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感受另一種風情,通過欣賞和參加異民族的民俗風情活動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舒展胸懷。因此,可以看出,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人文旅遊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前往觀光體驗,並能產生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民俗風情資源。
2.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特征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作為人文旅遊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具有人文旅遊資源的特征外,還有自己的一些特征,無論中外都是如此。
(1)集體性和類型性
1)集體性。民俗旅遊資源的集體性,是民俗在形成和流傳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也是民俗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民俗旅遊資源的集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首先,民俗是由集體創造的,也有的民俗是由集體中的個別人所創造的,但也是經過集體加工和認可的,隻有這樣,才能形成民俗。其次,民俗的流傳、完善和創新也是依靠集體行為來完成的。所以說民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體現了民俗的整體意識,也決定了民俗的價值取向,是民俗的生命力之所在。
2)類型性。民俗的類型性也稱為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的內容和形式方麵的彼此相似性。眾多的民俗旅遊資源都可以歸納為物質民俗。
(2)民族性和地域性
1)民族性。由於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因而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民俗是民族的標誌,是民族的一個構成要素。同樣,民俗的民族性也體現了兩個方麵的特征:其一,是指同一類民俗事項在不同民族中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於各自的曆史、地理、社會以及經濟的條件不同,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民俗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