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域性。民俗旅遊資源的地域性,是指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來的地理特征和鄉土氣息。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具有濃鬱地方氣息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例如,飲食上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大致反映了在飲食上的地方特色。
(3)原始性和神秘性
1)原始性。民俗的原始性主要體現在,許多民俗產生的曆史都比較悠久,有的民俗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初期,雖然經過了不斷的傳承和變異,但是有的原始民俗依舊存在,形成了民俗原始性的特點。
2)神秘性。民俗的神秘性則主要表現在,某些民俗的習慣、禁忌和節日等方麵。如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四川涼山彝族的火把節,等等。
(4)穩定性和變異性
1)穩定性。民俗的穩定性是指民俗一旦形成,就會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穩定而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民俗的穩定性取決於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的變革、經濟基礎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民俗在變化中逐漸消失了,而有些民俗在變化當中不斷的發展完善,一直沿襲至今,所以說民俗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2)變異性。民俗的變異性則是指民俗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一些相應的變化。由於民俗本身的特點是由集體所創造,並且通過言語和行為傳播的,因此決定了民俗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同時隨著多民族的大雜居以及旅遊業的發展,也導致了民俗的相互滲透、融合以致消融。
(5)真實性和體驗性
1)真實性。民俗風情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因而其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真實性。民俗風情如果是模仿、編排的,就顯得不地道,不真實。
2)體驗性。民俗旅遊資源的體驗性,主要體現在民俗旅遊不僅是一個觀賞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遊客參與其中體驗的過程。發展民俗旅遊,需要遊客參與進去,感受活動氣氛,獲得親身體驗,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旅客參加客家民俗旅遊時,讓遊客下榻於當地的客家民居,食用當地的風味美食,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讓遊客充分體驗當地的民俗,使遊客的滿意度提高。
3.2.2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分類及旅遊功能
1.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分類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包羅萬象。但大致可以將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分為以下幾類。
1)物質民俗。物質民俗是指人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的過程中所不斷重複的、帶有模式性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帶有類型性的產品形式。它包括農耕、畜牧、漁獵、商業、飲食、居住、交通等民俗。
2)社會民俗。社會民俗也稱為社會組織及製度民俗,它是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係的慣製,它涉及個人、家庭、家族、鄉裏、民族、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在結合、交往過程中使用並傳承的集體行為。它主要包括人生禮儀、歲時節令、社會結構、遊藝等民俗。
3)意識民俗。意識民俗是有關意識形態方麵的民俗,是人類在長期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經驗,這種心理經驗一旦成為集體的心理習慣,並表現為特定的行為方式,世代沿襲就成為意識民俗,也稱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諸如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和巫術等民俗。
4)語言民俗。語言民俗是指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係統。它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民俗語言與民間文學。如民間俗語、諺語、街頭流行語、酒令、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
2.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吸引著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其旅遊功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可以弘揚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和民族性格,激勵樂趣,提高民族自豪感。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主要吸引力是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族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構成了社會風情的主要部分。通過旅遊,了解了各民族和各地區的曆史、現狀和風俗習慣,由此感知民族悠久的文化以及光輝的曆史,進而更加珍視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可以滿足旅遊者的獵奇心理和豐富知識的需要。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各地民俗風情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吸引了旅遊者前來參觀遊覽。旅遊者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不僅可以了解各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開闊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得到新鮮的生活經曆,入鄉隨俗,為其所動,從而產生滿足感和愉悅感。
3)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和民族交流。處於不同背景中的各個民族,對異族的文化和人民都具有強烈的認識和了解欲望。旅遊者通過旅遊活動,增進了對不同民族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增加了寬容和理解,有利於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交流。
3.2.3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
1.傳統民居
民居是指除宮殿、官署和寺觀以外的居住建築,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民居同廣大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受自然地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深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地方特色。中國傳統民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北方四合院。四合院大多分布在中國的北方,是中國北方民居的一個典型代表,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其基本形式是,由四麵房屋圍成、南北稍長的矩形封閉式庭院,故名“四合院”,它包括正房、南房和東西廂房。正房往往布置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在軸線兩側對稱分布。大門內建迎壁牆,進大門的南房,做客廳和雜用。四合院前堂後寢,房院聯合,構造嚴密,給人以靜謐吉祥之感。它不僅是住宅,同時也是傳統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縮影。
2)“四水歸堂”式建築。這是江南的一種民居形式,各屋內側屋頂坡麵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建築平麵布局與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供采光、排水之用。大門開在中軸線上,第一進院常為大廳,院子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相連;屋頂鋪小青瓦,室內以石板或方磚鋪地,適合江南溫濕氣候。皖南徽派民居和蘇州的江南水鄉民居頗有地方特色。
3)窯洞。窯洞式住宅主要是陝北、隴東、豫西和晉東南地區的特色民居形式。窯洞住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靠崖洞,它是在天然的斷崖麵上開鑿垂直於崖麵的橫洞作為住宅;二是地坑院,它是在平坦的岡地上挖方形、長方形或丁字形的深坑,再沿著坑的垂直麵開鑿窯洞,形成天井式窯院;三是箍錮窯院,是在地麵用磚石等材料建築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
4)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國閩西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傳統民居。它是客家人為防護自己而創造的一種獨特建築形式,一般為3~5層,直徑最大的可達70米,住50多戶人家。其中間為庭院,有廳堂、倉庫、水井等公用房屋,樓房外牆夯土厚度1~1.5米;結構為木架構,內簷裝飾講究,瓦屋頂;底層和二層朝外不開窗,多用作倉庫;三層以上開小窗,多為居室。隻有一個大門,防衛性很強。
5)帳幕式民居。帳幕式民居是以牧業為主的地區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種民居形式,具有可隨時拆卸、搬運的特點,以適應牧民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如蒙古包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帳篷等。
6)一顆印式住宅。它又稱印子房,主要分布在雲南。住宅布局原則上與四合院大致相同,隻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平麵布局單調,但多為樓房,正房與廂房大小高低頗有變化,其單體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7)碉房式民居。它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因用土或石砌築,形似碉堡,故稱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其外牆下寬上窄,有明顯收分。碉房善於結合地形,房屋高低錯落,富於變化。
2.飲食習俗
飲食民俗是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人文旅遊資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各地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包括日常飲食習俗、節慶飲食習俗、信仰飲食習俗、禮儀飲食習俗等方麵的內容。中國作為飲食大國,民族眾多,因此飲食民俗自然十分豐富。中國的漢族地區形成的菜肴主要有頗具特色的十大地方菜係。各種菜肴的選料、口味、烹飪技藝、造型等各不相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各少數民族多有自己的飲食習俗與愛好,其風味飲食,更是名目繁多,特色鮮明。如蒙古族的全羊席,傣族的竹筒飯、香茅草魚,朝鮮族的燒烤、泡菜,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土家族的油炸粑粑,壯族的五色飯,布依族的雞肉稀飯等都很有特色。
3.傳統服飾
1)傳統的漢族服飾。漢族婦女喜歡穿旗袍。旗袍原為清代滿族婦女服裝,它以濃鬱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不僅成為中國女裝的代表,也被認為是“東方傳統女裝”的象征。
中國福建省惠安地區的女裝在漢族服飾中很有特點。惠安女隻要離家外出,總是離不開竹鬥笠和花頭巾,把整個臉部裹住。惠安女穿的上衣特別短,可露出肚臍;下身穿的寬腳長褲,褲腳又長又大;惠安女一生不穿鞋子。被戲稱為“封建頭、解放腳、經濟衫、浪費褲”。
2)少數民族服飾。少數民族服裝的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講究裝飾、色彩鮮豔,製作講究。如中國蒙古族的蒙古袍、藏族人的藏族長袍、傣族婦女的短衣長裙等均頗具特色。
此外,國外著名民族服飾有:日本的和服;朝鮮族女子穿的短衣長裙;蘇格蘭男子的花格短裙等,都特色鮮明。
4.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是民族特征的綜合反映。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節慶活動。這些活動盛行於民間,反映著人們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和參與性,是人文旅遊資源中最生動的內容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中國的節慶活動種類繁多。據統計,中國56個民族從古到今約有節日1 700多個,其中少數民族的節日有1 200多個,漢族節日有500個左右。
全國性的節日主要有元旦、春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主要的歲時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少數民族節有諸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蒙古的那達慕大會等節慶活動。
3.3 城鄉風貌旅遊資源
3.3.1 城市旅遊資源
1.曆史文化名城
曆史文化名城是指擁有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的城市,即曆史上形成的擁有一定曆史價值、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的革命史跡、曆史文物、古建築遺跡及傳統文化風貌的城市。曆史文化名城不僅對研究悠久的曆史與文化、考察古代的建築藝術、研究城市規模體係、剖析古人的民俗風情等有重要的珍貴的價值,對旅遊事業的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
(1)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
1)展示曆史風貌。每一座曆史文化名城,都曾有輝煌的過去,留下了不同時代偉人的足跡,保存數量大、品種多、品位高的文物古跡,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族精神和風貌,是人文旅遊資源的薈萃之地。曆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既是曆史的積澱,又是曆史的再現,必然會引起旅遊者的遐想,發思古之幽情。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融。曆史文化名城,特別是中國的曆史文化名城,常常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由於政治、軍事、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由於傳統的意識形態(如中國的風水說)的影響,曆史文化名城往往選址在經濟發達、依山傍水的所謂“虎踞龍盤”之地,這就賦予它以人文內容和自然景觀交融互攝的特點。因此,許多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一流的觀賞性與曆史的縱橫感相結合的特殊韻味”。
3)至今仍有相當的城市規模。盡管曾有曆史上的興衰起伏,但所有的曆史文化名城至今都仍有一定的城市規模,處於或大或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它們不僅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也是購物旅遊、商務旅遊、會務旅遊乃至投資開發活動的理想之地。
(2)曆史文化名城的分類
1)古都類。即封建王朝的都城。如中國的七大古都、意大利的羅馬、埃及的開羅等。
古都一般都是地區統治中心。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諸侯分封,他們的治所一般都是地區統治中心,後來大都成為各省的省會和地區政府所在地,如成都、江陵等。
2)風景名勝類。這類城市擁有優美的景點、特色的城市建設、眾多的文物古跡、優美的城市環境,形成美麗的城市風光。如桂林、大理、蘇州等。
3)民族地方特色類。這類城市多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喀什、日喀則等。
4)近代革命史跡類。這類城市是中國近代許多革命事件的發生地,有許多反映中國人民革命鬥爭曆程的文物和建築。如延安、南昌、遵義等。
5)特殊類。如港口城市、礦業城市、交通樞紐、邊防城市、貿易城市、手工業發達城市等。如泉州、自貢等。
(3)中國的著名古都
古都是一類重要的曆史文化名城。僅據6世紀初《水經注》載,上起上古、下迄北魏,中國的古都約有180處。自北魏到清亡,其間又經曆了數代王朝的更替、列國的消長,又增加了許多古都。在這些城市的地麵和地下保存著大量光輝燦爛的曆史古跡和革命文物,是中國旅遊資源的核心。中國著名的七大古都,是指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安陽及杭州。其中,安陽作為古都的曆史最早,西安作為古都的時間最長,洛陽次之,北京是距今曆史最近的四朝都城。
(4)世界著名古都
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有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埃及的開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等。這些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以其優秀的曆史文化聞名於世。西安、雅典、羅馬、開羅有世界四大古都之稱。
2.現代都市
現代都市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一是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在市場上有凝聚力、擴散力和影響力;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具有樞紐功能、服務功能、金融功能和信息功能;三是產業結構合理,第三產業尤其發達,其中旅遊業活躍,發揮關聯帶動作用;四是人均總產值和人均消費水平高,科技成果轉化快,教育發達,人才資源雄厚,勞動者素質高;五是有高水平的社會管理和高質量的城市生態係統。
現代都市是人文旅遊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界上著名的現代大都市有紐約、巴黎、倫敦、香港、悉尼、裏約熱內盧、加爾各答、東京、上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