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 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7千米,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檜柏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 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 500年,內有墳塚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孔廟的東側是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曆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占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布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曆史檔案、傳世文物,曆代服飾和用具等,都極其珍貴。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87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48千米處,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在進行中。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猿人屬北京人的遺跡,他們大約生活在中更新世時代,同時發現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 000年到公元前11 000年的新人類的遺跡。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曆史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
(2)概況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千米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這裏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個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為“周口店第一地點”。
6.故宮
1987年12月,北京故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明、清故宮的擴展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 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曆史見證。
(2)概況
①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北京故宮“太和殿”攝影圖片。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前後曆時14年。後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但仍保持了初建時的布局。迄今已有近580年的曆史。先後曾有24位皇帝相繼在故宮登基,執掌朝政。
故宮規模宏大,東西寬為753米,南北長達961米,總占地麵積達72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由大小數十座院落組成,建築麵積約為16萬平方米,有大小宮室9 999間半。宮殿四周有高約10米、長約3.5千米紫紅色宮牆。宮牆四麵都建有高大的城門,南為午門即故宮正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隅各矗立著一座風格獨特、造型綺麗的角樓。宮牆外圍環繞著一條寬為52米的護城河,使北京故宮成為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
②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7.長城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87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係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曆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2)概況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連續不斷修築了2 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其長度總計達5萬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如此浩大的工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幾百年前長城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被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8.高句麗壁畫墓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2004年7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高句麗壁畫墓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2)概況
被譽為“東北亞藝術寶庫”的高句麗壁畫墓,記載了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 000年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盡管高句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畫墓的出現卻是在此之後300多年。考古學家證實,20世紀中後期,中國和朝鮮境內先後清理和發掘出一批高句麗壁畫墓。根據目前已披露的資料,中國境內有33座,朝鮮境內有68座。高句麗壁畫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鮮境內。這些壁畫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占90%以上。
9.雲岡石窟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2001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 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期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2)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千米,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 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10.平遙古城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97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2)概況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1.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94年12月。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出了承德避暑山莊景區攝影圖片。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穀地上,距離北京230千米。它始建於1703年,曆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與北京紫禁城相比,承德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麵積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12.秦始皇陵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87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曆史價值。
(2)概況
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曆時39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原名“麗山”或“酈山”。據三國時人說:“墳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餘。”經折算,高合120多米,底邊周長2 167米有餘。上麵種草植樹,確實很像是一座山。北魏時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0—527年)說,因為始皇陵所在地區的地質多沙石,缺乏純淨的黃土,就從陵塚東北五裏的吳家寨子附近的低窪地帶把土運來。這座完全依靠人工堆起來的“麗山”,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3.莫高窟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87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彙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2)概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裏全年日照充足、幹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 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 000餘平方米,彩塑2 415身,飛天塑像4 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曆史悠久,與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遊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裏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曆代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14.龍門石窟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2000年11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翔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2)概況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南麵12千米處,是與大同雲岡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伊闕”就是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 500多年的曆史。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 000多米,現存石窟1 300多個,佛洞、佛龕2 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曆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 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