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世界遺產的由來、類型和評定標準
引言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文明曆史的精華,是極其罕見和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或獨特的風貌構成旅遊資源的精華。因此,研究世界遺產成為旅遊資源規劃和開發的一項重要工作。
本章學習目標
·熟悉世界遺產的定義。
·熟悉世界遺產的類型。
·了解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
·熟悉中國的世界遺產資源。
11.1.1 世界遺產的由來
1.由來
世界遺產是指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審、批準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各種遺產。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世界遺產公約》。從此,一個影響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命運的世界性公約誕生。大會向所有國家發出呼籲:世界遺產是全人類文明曆史的精華,是極其罕見和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
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肯尼亞內羅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大會,並組建了世界遺產委員會。至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191個成員國中已有180個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
2.標誌
(1)世界遺產標誌
世界遺產標誌,它象征著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央的正方形是人類創造的形狀,圓圈代表大自然,兩者密切相連。這個標誌呈圓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著要進行保護。
(2)中國世界遺產標誌
中國世界遺產標誌,它與“世界遺產標誌”形狀相同,隻是正上方用四個隸書漢字“世界遺產”標誌。
(3)世界遺產青年保衛者形象
世界遺產青年保衛者形象——“帕特裏莫尼托”(Patrimonito)誕生在挪威卑爾根舉辦的第一次世界遺產青年論壇上。
11.1.2 世界遺產的類型
1.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2)建築群。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麵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3)遺址。從曆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麵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區域。
3.文化景觀及其他
文化景觀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上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這樣,世界遺產即可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中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屬於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文化景觀在《世界遺產公約》第1條表述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一定是)與宗教或其他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係。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相聯係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還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係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它又是其曆史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係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廬山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采取緊急搶救措施。
11.1.3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主要依據《世界遺產公約》第1條、第2條規定。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即通稱的世界遺產大會,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托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的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100多個國家會員和6 0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成員包括分布在120個國家的官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托,分別對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1.自然遺產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第2條,符合以下各項之一者為“自然遺產”: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麵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方可獲得批準。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自然區域。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
2.文化遺產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第l條,符合以下各項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①文物,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②建築群,從曆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麵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③遺址,從曆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方可獲得批準: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麵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曆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係(隻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11.2 中國的世界遺產資源
11.2.1 世界文化遺產
1.明清皇家陵寢
2000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也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2)概況
明清時代(1368—1911年)是陵寢建設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陵寢製度做了重大改革。他將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鬥式方形改為圓形或長圓形,又取消寢宮,並擴大了祭殿建築。清代沿襲明代製度,更加注重陵園與周圍山川的結合,注重按所葬人輩分排列順序,還形成了帝後妃陵寢的配套序列,在祭祀製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2.天壇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98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2)概況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聖地。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製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天壇這個古代祭壇建築組群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集古代哲學、曆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建築的代表作。
3.頤和園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98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麵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2)概況
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它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約15千米,舊稱“清漪園”。了頤和園攝影圖片。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 000萬兩,曆時十年。頤和園規模宏大,占地麵積達293公頃[1公頃=0.01平方千米],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 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水麵(昆明湖)麵積約占3/4,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 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整個景區規模宏大,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
4.孔廟、孔林、孔府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批準時間:1994年12月。
(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墓地和府第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裏不僅容納了孔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裏。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第,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曆史特色,應歸功於2 000多年來中國曆代帝王對孔子的大力推崇。
(2)概況
孔廟、孔林、孔府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稱為“三孔”。“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後裔的宗廟、墓地和宅第在內,占地總麵積約3 500餘畝,擁有近千間建築的龐大建築群。
現存孔廟占地327.5畝[1畝≈666.67平方米],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簷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曆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雕龍石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10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