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預見(3)(3 / 3)

(二)促進知識、技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一,正確處理本地與外來知識、技術資源的關係,創造本地資源與外來資源機會均等、公平發展的條件,並通過創新網絡促進本地資源與外來資源的互動,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第二,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在知識學習、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方麵提供更好條件,特別是對區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產業和企業發展要予以特別投入。

第三,多渠道、多方式更新知識、技術資源。如數據庫更新、技術合作、職業培訓、人才交流、人才再培養、設施升級等,不斷更新知識、技術資源,防止知識、技術老化。

第四,擴展企業連接知識、技術資源的渠道,企業和政府都要樹立依靠科技進步的意識,企業要主動與科技人才、機構建立聯係,科技資源也需要通過市場競爭找到合適的轉化機會和應用前景。

第五,提高企業對知識、技術的需求能力。知識、技術資源能否在區域內落地生根,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方麵,甚至更重要的是區域需求。產生對技術和創新的需求要求企業至少具備三個能力:一是技術能力。企業要掌握所需的專門技術;二是企業家能力,企業家根據企業經營戰略,整合相關技術的能力;三是學習能力,企業組織和管理規則的構建,以使其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技術和創新性組織結構中吸取信息。

(三)以增強創新能力、實現社會福利均等化為核心調整區域政策

第一,區域政策的重點逐漸由製定區域優惠政策、提供投資、安排項目、設定增長中心等內容,轉向更多鼓勵完善區域創新環境和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第二,區域發展方式由希望政府提供援助和傾斜政策、進行自上而下式的區域發展,轉向鼓勵自下而上式的內生發展模式、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民間力量和政府在區域創新方麵的協同作用,強化提高地方創新意識和在創新上的行動能力。

第三,注意鼓勵企業參加到全球經濟網絡中,以提高其對技術的適應和應用能力、增強其創新能力。

第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盡可能實現各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大體一致,促進各地區間相對均等的社會福利水平,特別是為欠發達地區提供發展的啟動機會和必要的環境條件。

(四)發揮政府在培植區域創新能力上的作用

第一,為高技術企業提供孵化器,促進企業的知識與技術創新,促進企業間相互製約。這也是當前許多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內容之一。

第二,政府參與創新網絡的構建。重視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互動,構建區域創新網絡。區域創新網絡由區域內參與創新的各主體組成,它是以信任為基礎、以互動學習為特征的社會網絡,是實現區域內創新的必要條件。

第三,培育和利用社會資本。近年來區域發展理論和實踐的經驗表明,落後地區的弱項主要不是缺乏基礎設施,而是缺乏社會資本,如製度、組織、R&D、人力資源、創新網絡、信任關係等,以及缺乏企業對技術供給、技術服務等的需求。社會資本能夠減少創新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促進形成相互需求的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網絡,推動區域創新活動。

第四,重視培育區域知識應用能力。過去政府政策通常側重於知識生產而非知識應用,重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而科技成果的轉化缺乏連接渠道和支持體係,區域知識與技術資源與區域發展之間有脫節。目前一些國家在政策上比較重視知識的應用和配置,加強對技術服務體係的支持,值得借鑒。

(五)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網絡

第一,立足於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防止城市化政策與工業化水平的不匹配。一方麵,要進一步通過製度創新,破除妨礙城市化的製度障礙;另一方麵,要防止高估政策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簡單放寬對城市發展的政策限製,忽視城市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

第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破除地區壁壘,通過市場配置資源,調整和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形成、擴張、提升不同等級和規模的城市群,推動城市化進程。

第三,調整和慎重製訂新的城市發展方針,發揮不同等級城鎮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不同功能,特別是要重視發揮而不是限製大城市的作用。

第四,對潛在的全球性城市,要加快與國際經濟接軌,提高區域吸引力,通過進一步聚集國內外的創新資源,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影響力,成為帶動國家現代化和城市化,加快區域創新的核心和先鋒,也成為國際資源的集聚地和創新中心。

第五,發揮城市集聚效率,引導產業在城鎮地區集中布局,依托現有城鎮,將其做大做強,進一步發揮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