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992年以來微觀利益主體間的關係在逐步理順的話,那麼,地方政府改革與區域經濟關係改善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地方利益”的大旗之下,地方政府部門與黨政官員不僅在市場爭奪戰中與本地企業共謀串謀,而且極盡護短之能勢。在這種環境下,不僅區域重複建設問題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而且“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三角債”成堆等老問題繼續惡化,官員和集體腐敗擴大化。在打“假”方麵,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製假售假者不聞不問。而且公開或暗中護假。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為製假售假者出謀劃策,協助轉移或藏匿製假售假所得;有的司法人員及執法者與製假售假者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充當內線,通風報信;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煽動群眾阻撓和幹擾執法部門的“打假”工作。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三角債”規模一直呈擴大之勢。鑒於“三角債”的肆虐。1990年3月16日,國務院曾發出“國務院關於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清理’三角債’工作的通知”,但收效不大。“八五”前“三角債”規模最高時達3000億元,至1994年為7000億元,1996年竟達10000億元。“三角債”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全國資金投放規模增長率連年大幅度超過經濟增長率。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工人下崗、企業不活、物價波動大、內需不足或通貨膨脹嚴重、假冒偽劣產品猖獗、三角債越來越多、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區域差距拉大等重大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的發生與發展都與區域大戰有密切關係,或者說區域大戰引發或加劇了所有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
四、新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要點
二十多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麵的不協調:一是區域政策與政策工具的不協調,相對於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而言,政策工具相對不力,國家掌握和動員、組織的資源與區域發展目標的需要有差距;二是沿海地區與內地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發展不協調,地區差距擴大的狀況未能控製,資源進一步向沿海地區集中;三是區域經濟管理方式與市場經濟體製和全球化不協調,政府職能尚未徹底轉變,多種地方保護政策、地方市場封鎖和經濟壁壘依然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存在;四是地區發展環境與發展目標的不協調,存在重結果輕前提、重目標輕基礎、重項目輕機製的問題。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處在新的時期,這是因為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最近二十年多年來的國際經驗也提供了新的借鑒,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知識經濟下,區域創新受到高度重視,並被認為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區域創新理論和實踐直接影響到許多國家的區域政策。
據此,新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要點是: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體製為前提,以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率和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建立區域發展和創新環境為基礎,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充實知識與技術資源、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提供均等社會福利為重點調整區域政策,實現區域經濟的更大發展。
(一)建設區域創新環境,構造區域發展與創新的基礎
最近二十年來世界範圍內新的空間格局的重構,使全球範圍內擁有和動員資源的能力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在某些地區表現得十分突出,而創新環境不僅成為企業布局和區域發展與創新的重要因素,也是區域創新的基礎條件和區域分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少國際經驗證明,最能保持持久發展的地區,正是那些擁有創新企業、具有創新能力的地區,也就是具有良好創新環境的地區。
創新環境是區域內有利於創新的條件集合,它體現區域創新的基礎和潛力。創新環境包括以下幾方麵的內容:(1)社會製度、法律體係、社會心理、社會習俗、經營文化、社會網絡等軟性因素,它們構成社會資本的內容;(2)基礎設施、勞動力、技術與經濟存量等硬性因素,大體可分為包括物質技術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環境;(3)製度、曆史傳統、社會氛圍、經營文化在內的製度環境;(4)人力資本、資金、技術在內的資源環境。新近的區域發展理論認為,區域具備吸引投資的能力比得到投資更重要,投資能力強調通過改善區域條件以吸引潛在投資者,是區域戰略性發展的基礎。
因此區域創新環境建設需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入手:(1)完善基礎設施,特別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適應知識經濟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要求,建設包括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圖書館、大學和研究機構等,各級政府需為此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2)建立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的機製,形成鼓勵創新的區域文化,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建設由政府、企業、團體、個人構成的創新網絡,重視人才、知識、技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3)促進當地創新網絡的形成,提供創造知識、產生人才、交流信息的環境,並提高區域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4)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區域宜人性,增強區域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