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在製訂“九五”計劃時,全國居然有22個省市區將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1999年底,我國汽車行業共有生產企業2326家,其中整車廠115家,汽車工業總資產5116億元。職工人數180萬人,全年汽車產量183萬輛。其中:載貨車75.6萬輛,客車50.9萬輛,轎車56.5萬輛,摩托車1127萬輛。除整車廠低水平重複十分嚴重外,各地區的零部件生產也各自為戰,各搞一套,自成體係,難於協作。如一汽、二汽、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的“三大三小”轎車廠各自建立自己的儀表生產點;除廣州外,其他五家各定2至3個濾清器生產點,天津夏利轎車廠僅在天津市就定了兩個點。據不完全統計,“七五”時期汽車工業共有活塞廠42家,化油器廠28家,減震器廠32家,車燈廠41家,車輪鋼圈廠57家,氣門廠30家。
——電子工業。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現象多年來也較為普遍地存在於電子信息產業,特別是市場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領域中。一哄而上的“短視症”投資導致一些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而另一些產品卻無能力生產,產品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目前.我國彩電行業生產能力達到4600萬台以上,而國內需求加出口需求總計僅為3600萬台左右,生產能力利用率低,庫存扶搖直上乃命中注定。然而,計劃上馬新彩電生產線的報告仍不斷地遞送到電子工業部的決策者手中。影碟機行業同樣如此,我國影碟機行業從1994年起步,至1999年短短5年間產量就從年產2萬台迅速發展到2000萬台,其增長速度幾乎趕上了火箭升空。其中,DVD的產量從1996年的5萬台年產量迅速發展到1999年的200萬台。據統計,目前全國影碟機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4500萬台,而國內需求為1600萬台左右,加出口約1000萬台,影碟機市場仍存在嚴重的過剩。全國程控交換機的年生產能力已達1800萬線,而實際年需求量為1200萬線,即使如此生產能力還在繼續擴大。國內軟盤年生產能力達到30億片,超過全世界年銷售量總和!
——建築業。據統計,全國建築企業數量在1996年達到了峰值,全國共有108555個,每萬平方公裏有113家建築企業,平均每個省市區有3502個建築企業。1999年底,全國建築業年平均從業人員就達2765.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1999年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為341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83%。也就是說,1999年全年平均每100人中就有2.2人從事建築業。年底每100名從業人員中有4.83人從事建築業。建築行業隊伍如此龐大,僧多粥少,使盡百般武藝搶飯吃的局麵就在所難免了。從建築隊伍構成來看,1999年底,全國建築業企業96648個,其中國有建築企業9394個、城鎮集體建築企業25443個、農村建築企業49414家。分別占9.72%、26.33%、51.13%。一方麵是供大於求,另一方麵是行業素質不高,這兩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注定了建築業不可避免地出現兩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即工程質量低劣、腐敗泛濫。
除五大支柱產業外,其他行業也普遍存在重複建設問題。這裏以羊絨衫與農用車為例。據紡織工業局的資料,1992年,全國羊絨衫生產廠不足10家,隨著羊絨市場利好,全國各地紛紛上羊絨衫項目,至1998年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全國大小羊絨製品加工企業已達2600家,加工能力達2000萬件(目前利用率不到一半),加工能力是原絨產量的5倍。產量大於市場需求5倍以上。全國性開工不足與壓價競爭在所難免。原絨價格已從最高時的240元/斤下降至40~60元/斤,同時國際市場羊絨價格也隨之下跌,羊絨衫價格更是一跌再跌,不僅極其嚴重地傷害了牧民的利益,而且導致國家羊絨出口一項損失超過1億美元,加工廠家自然是多敗俱傷。農用車市場自90年代初開始火爆,麵對需求旺盛的市場,不僅農機企業紛紛轉產,眾多汽車企業集團也加入農用車市場的角逐。1997年全國農用車生產企業達247家,平均每省市區8家,各地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而展開了一場惡性價格戰,結果同樣是一損俱損。1997—1998年全國農用車產量增長了7.6%,但利潤總額卻減少了20多億元。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區域間價格戰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近幾年來,行業自律價與自律公約層出不窮。這一方麵說明越來越多的利益主體認識到了區域衝突的危害,有切膚之痛,同時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90年代以來區域重複建設問題是何等嚴重。
由於異常的經濟擴張缺乏足夠的有效需求的支持。再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從“九五”初期開始,整個國民經濟漸顯疲軟之態,除競相削價競爭外,新的區域市場封鎖也成了中國區域經濟領域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各地奉之如圭臬。“中國的一些部門為了暫時的區域利益能夠毫不猶豫地犧牲市場規則,而這些做法又能夠暢行無阻地實施,在此非常時刻,此種狀況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