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過程的迅速推進,一大批新興城市將在中華大地迅速崛起,中國將形成比較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各自起著特殊的、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都會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個數將達到1400個左右,其中大城市176個,中等城市490個,小城市730餘個。從個數上看,小城市會增長的更快些,散布於各地的小城市和建製鎮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們是城市化進程中最富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大城市雖然不多,但它們是支撐中國現代經濟的棟梁。從全國來看,以香港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及以京津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城市群仍將構成全國一級核心區,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先進,創新能力強,而且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其次,哈大沿線、武漢地區、漢中地區、成渝地區、蘭州地區和烏魯木齊地區將構成全國二級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它們擔負著帶動各自周圍腹地發展的任務。第三,各省省內都將形成自己的經濟中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省的經濟中心有可能與原有的行政中心相偏離,比如已經形成或初見端倪的新的省內經濟中心有青島、柳州、大連、廈門、深圳、九江等等。此外,隨著各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改變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比如襄樊、寶雞、綿陽、梧州、北海、蕪湖等等。各不同層次的核心區是相應不同範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它們不僅集聚著區域內最先進製造業,也是區域內的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通過市場對區域的經濟活動起著調節、輻射的作用。因此,不同層次核心區在全國的分布實際上反映了全國的空間經濟格局。
6.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
開放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任何國家和地區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與世界一道前進的必要前提。1978年以來,中國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由80年代的沿海逐步擴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邊和廣大內陸城市,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使得中國在20世紀末在世界經濟舞台上逐步崛起,並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中國在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適應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作為支持亞太地區經濟迅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對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局部範圍內,中國努力加強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逐步形成若幹個經濟聯係比較密切的亞國際經濟合作區:其中包括東北亞國際經濟區,主要有中國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及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蒙古;東南亞國際經濟合作區,主要有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及東南亞諸國;中亞國際經濟合作區,主要有中國的新疆及西北地區和中亞諸國;亞國際經濟合作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於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促進21世紀的中國更快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趨向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區域經濟非均衡傾斜經濟發展戰略,在強調經濟效益目標中,忽視了平衡目標,投資重心與政策優惠一味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造成區域經濟差距擴大和區域利益關係嚴重扭曲。我國在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選擇時,既不能重蹈覆轍,也不能矯枉過正,另走極端,偏重地區效率,以犧牲全國經濟發展速度和宏觀經濟效益為代價。在設計我國區域經濟新的發展戰略時,應該充分考慮我國複雜和獨特的區域問題,以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統一,把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以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實現沿海與內地、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持續增長和協調發展。
今後我國應該實行何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它要求以“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為一項基本指導方針,從“九五”計劃期間開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力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內在聯係及地理自然特色,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經濟布局的基礎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形成多個跨省市區的經濟區域,發展各區域優勢產業,避免產業結構趨同,促進區域經濟在高起點上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