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生大變革、大轉型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區域經濟的運行機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將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方方麵麵,並促使其呈現出一些基本的變動態勢。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
1.企業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區域經濟運行效率不斷提高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區域經濟運行的主體由以政府為主逐步轉向以企業為主。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組成要素,求得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投資的最終目標。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企業為了贏得最大利潤,必須最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技術進步.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因此,提高經濟效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有企業.一類是非國有企業。從兩類企業的數量對比看,非國有企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1980年到1996年,非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由39.4%上升到68.7%,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額比重由18.1%上升到47.5%,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4%上升到71.5%。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至今仍有大部分未脫離傳統體製的運行軌道,國有企業改革步履維艱。非國有企業則一開始就在體製外運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雖然也存在許多問題,但總體上看,其運行效率高於國有企業。國有工業企業的資金增加值率為16.6%,非國有工業企業為24.9%,資金利稅率兩者分別為5.6%和6.5%。因此,市場體製將會提高區域經濟主體的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提高區域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率。
從不同的地區來看,產權結構的不同將是影響區域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非國有企業比重高的地區,一般而言經濟效率也比較高。
中國沿海地區市場化程度高,非國有企業比重高,區域經濟發展快;中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則仍然以國有企業為主,市場發育相對緩慢,區域資源利用效率低,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中西部地區市場體係無疑也會得到迅速的建立和健全,集體經濟、民營經濟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企業都會得到迅速發展,加上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國有企業也將逐步實行公司製改組,國有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中國區域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
2.政府職能逐步規範化,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地區間不平衡程度開始縮小
逐步退出競爭性的經濟領域,為市場運行提供廣闊的空間。這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條件。這一過程目前正在加速進行。1996年在全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產值中,最具競爭性的電子行業國有企業比重占23%,食品和紡織行業也僅占38%。相對而言,資源型產業和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產業。由於進入的資金障礙和技術障礙較大,民營企業一時很難大力發展,國有企業仍占有較大比重。1996年國有企業在化學工業中的比重仍達51.3%,冶金行業占65.8%,資源采掘業更占72.9%。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發育和成長,國有企業將會從更多的領域退出,市場調節的空間會越來越大。這將大大激發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政府在減少對經濟直接幹預的同時,將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製定穩定而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完善法律製度.為市場良好運作提供有效的外部環境。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職能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麵:
第一,製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並使二者相結合。產業政策區域化,區域政策產業化,從而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及地域分工格局。
第二,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中國沿海與內地發展差距的存在有其曆史必然性,經濟差距的縮小客觀上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政府可以通過建立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使中西部地區不發達省份有能力提供相對公平的公共服務,包括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安全清淨的飲用水、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各項公益事業。而這些正是保證公眾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公眾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它將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沿海的社會發展差距,並為經濟差距的縮小奠定基礎。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一些特殊政策來支持、援助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政策,資源密集區的開發政策等等,這些政策現在已經有不少在實施之中。隨著國家完善的財政體製的逐步建立,這種支持將會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