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建設全國性的基礎設施係統,包括現代化的交通係統和通信係統。對於一個擁有遼闊國土的大國而言,建設全國性的基礎結構十分重要。目前,中國的基礎設施狀況還很不理想,高速公路很少,並且沒有連接成網,高速鐵路、信息網絡的建設更加不能滿足需要。基礎設施落後限製了地區間的經濟聯係和交流。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部分地通過市場來完成,但從總體上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將主要由政府來組織進行。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以後。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把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一些重大項目正在啟動或處於醞釀之中。通過未來20年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極大地促進地區間的經濟聯係,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納入統一的國民經濟發展軌道,從而大大增強國民經濟實力,促進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3.產業結構得到大幅度調整,地區間經濟發展逐步走向協調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逐步確立。企業將成為區域資源配置的主體,投資決策將更加科學、合理,地方政府出於謀求地方利益而產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投資行為將受到遏製。投資者的區位選擇更加注重地區優勢資源的利用和比較優勢的發揮,他們將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配置資源,減少投資的短期行為,從而促使產業的空間布局更加合理,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區域產業結構也更趨於合理。
實現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另一重要推動力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企業投資是趨利的,他們注重的是資金的利益回報,而並不關心投資的區域效果和宏觀效果。因此,政府必須製定有效的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為各地區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把企業投資導向國家的政策框架之下,使其既具有微觀投資效益,又符合地區產業的發展方向,從而改變目前地區產業結構中重複建設嚴重、產業結構雷同的格局,在地區之間建立起合理的產業聯係,促使地區產業發展逐步走向協調。
地區產業協調發展是地區協調發展的核心。目前。中國地區發展不協調,其重要表現之一是地區間發展差距拉大。實際上。中國的地區差距並不是全方位的擴大,隻是自山東以南沿海省份的發展與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相比,領先的優勢更強了。如果從其他的角度來考察,比如全國30個省市人均GDP的相對差異;(標準差係數),人均GDP最大省份與最小省份之相對差異,內陸地區的中西部之間的差異,以及內陸省份的南北差異等等,在改革開放以來表現為總體上逐步趨於縮小的趨勢。因此,不能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概括為地區差距擴大。中國自山東以南沿海省份與全國發展差距的擴大,其經濟原因在於產業發展的不協調。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一段時期,中國的發展政策全方位向沿海傾斜,致使全國各地的生產要素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高度集聚,包括優勢產業和不具備優勢的產業都全麵得到了發展。而內陸地區則由於不具備上述政策環境,就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甚至連優勢產業也顯得黯然失色。實際上對沿海地區的過度傾斜等於剝奪了內陸地區相當一部分產業的發展機會。正因為如此。各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就采取地方保護,甚至實行地區封鎖,以把握住每一個發展的機會,從而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產業結構的新一輪雷同。由於中西部地區發展能力整體上低於沿海省份,投資的失誤更加降低了其產業發展的競爭力。進一步導致了兩者地區之間發展差距的擴大。因此,地區發展差距擴大是標,地區間產業發展失調是本,治標要治本。在中國跨世紀的區域經濟發展中,通過政府職能轉化以及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地區產業結構將得到大幅度調整,地區經濟發展也將走向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