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家的政治利益
政治利益一方麵表現為國家要維護本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製度,維護本國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正統性。這是國家的階級屬性決定的。這種政治利益表現為強烈的意識形態特性。在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意識形態較量與它們之間的霸權爭奪交織在一起,使得美蘇冷戰表現得異常嚴峻。冷戰結束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著意識形態的擴張,企圖將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種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將長期存在。
國家政治利益另一方麵表現為追求國際權力,即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這種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由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多方麵因素構成的。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能反映一國整體利益需要的滿足程度。可以說,這種政治利益是國家其他利益的集中體現和反映。因此,國際政治關係是國際關係的集中體現,我們研究國際關係要從國際政治角度去把握,才能做到高屋建瓴。
國家的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安全利益關係著國家的生存,是最根本的國家利益。隻有國家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去爭取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經濟利益關係到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影響其他利益的決定性因素。維護經濟利益,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不僅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穩定,而且也為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國家的政治利益是國家各種利益的集中體現,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影響力將為其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盡管國家的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都是核心利益,但在國際關係的實踐中,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各國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有所側重。在和平與發展的現時代,世界各國普遍把經濟利益的追求作為對外關係的重點。
(三)國家利益的屬性
(1)國家利益的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利益不過是統治階級利益的代名詞。在社會主義國家,其統治階級是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統治階級的利益與全體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國家利益的內在矛盾性主要針對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在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的階級利益是對立的,統治階級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其階級利益以國家利益的麵貌出現。因此,其國家利益就必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階級特性。通過掌控國家機器和決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被塗上了全民利益的色彩,進而動員全國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
(2)國家利益的全民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的全民利益是統治階級利益的基礎。如果國家的整體利益受損,統治階級的利益也難以保全。因此,統治階級的利益與全民利益之間常常是重疊的,特別是在國內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的時期。在對外政策中,掌控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必然在不損害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全民利益。例如,麵對外敵入侵,統治階級會動員全體人民保衛自己的祖國;統治階級也會承擔其社會職能,努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和文化,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隨著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國家利益的階級性和全民性的重合度會進一步提高。
(3)國家利益的全球性(或稱國家間的共同利益)
每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和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共同利益日趨增加,維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例如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成為中國和許多國家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許多國家簽訂了《京都議定書》,限製本國二氧化碳排放,盡管這會增加本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但畢竟保護大氣環境,防止地球變暖,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並未顛覆國家利益之上的原則,而恰恰是這一原則在當代條件下的具體體現。維護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維護自身利益。爭取自身利益不是為所欲為,要尊重別國利益。隨著國際社會的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之間的契合度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