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是目前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集團。從1957年羅馬條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後,它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相繼建成了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貨幣聯盟。目前它已實現了金融貨幣的一體化,建立了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實行了單一貨幣歐元的流通。同時,其成員國的數量也從最初的6國發展的今天的27國,成為擁有近5億多人口,國內生產總值18萬億美元的超級經濟體。歐盟的發展製約了美國經濟霸權,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美國和加拿大於1988成立的,當時成為美加自由貿易區。
1994年1月墨西哥加入後改名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根據協議,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逐步取消了貨物與服務的進出口關稅及投資限製。1994年12月,美國在美洲34國領導人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後來由於相繼發生了墨西哥和巴西金融危機,這一宏大的計劃放慢了腳步,但美洲國家對於建立一個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全美洲經濟集團的計劃並未動搖,一旦實現,將對美洲的經濟發展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相成立於1989年11月,是亞太地區的一個主要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在韓國漢城召開的第三屆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正式加入,同時,香港和台灣作為地區經濟體分別以“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的名稱同時加入。目前它擁有21個成員,除了中國的三個成員體外,還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文萊、智利、印尼、韓國、墨西哥、馬來西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相對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來說,亞太經合組織的結構最為鬆散。起初它隻是一個政府間的論壇組織,從1994年開始進入了機製化合作階段。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製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從1993年西雅圖會議開始,亞太經合組織一年一度在成員國輪流舉行非正式首腦會議,這進一步加強了各成員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貿易自由化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兩個努力方向。1994年茂物首腦會議確立該組織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表:發達經濟體不遲於2010年、發展中經濟體不遲於2020年實現貿易自由化。由於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體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十分懸殊,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很大,空間距離十分遙遠,因此其一體化的道路將會是十分漫長的。
這些區域性經濟集團的發展壯大,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的新特點,它對世界經濟的運行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內部看,它促進了集團成員之間的經濟一體化從而進一步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從外部看,它使得世界經濟競爭從國家之間競爭向國家集團之間競爭發展,競爭的規模和層次都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節 世界經濟全球化
一般認為,“全球化”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T·萊維在1985年提出的。他用這個詞形容過去20年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的擴散。經合組織在1990年也使用了“全球化”這一概念,主要指生產要素以空前規模和速度在全球範圍內流動,以尋找適當的位置進行最佳的配置。由此看出“全球化”是指經濟全球化,其他領域的全球化或是經濟全球化的延伸,或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尚無一個普遍接受的權威定義,各國學者都是從不同立場和角度來詮釋這一概念的。最簡練的定義是各國經濟的一體化,具體的說明則有多種:①經濟全球化係指世界各國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麵的經濟活動的一體化趨勢;②全球化主要表現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全球性的自由流動;③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在全球範圍的大規模活動,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和融合的表現;④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範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
我們對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跨國界流動、相互融合的這樣一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