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歐洲的一體化及其對外戰略(6)(1 / 3)

(二)歐盟對外政策

歐盟對外政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立足歐洲,進一步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

冷戰結束後,在東歐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力量“真空”,這本是歐共體向東擴張,確立在歐洲事務中的主導地位的大好時機,而歐共體卻由於自身組織體製的局限性難有作為,使美國搶占了先機。在海灣戰爭中,歐共體成員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分別參加了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軍事部署完全被美國所控製,歐洲的聲音和力量無法體現。為了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掌握歐洲事務的主導權,必須進一步推進成員國的經濟、貨幣、社會、外交和防務等方麵的一體化,歐共體發展成為歐洲聯盟。此後,歐盟建立了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實現了單一貨幣,成員國的經濟和財政政策開始趨向一致,共同的安全和外交政策也逐步得以實施。在一體化不斷深入的同時,歐盟為實現“大歐洲”的目標進行“東擴”的進程也在加緊進行。2003年4月,歐盟進行了有史來的第四次擴大,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等10國加入歐盟。歐盟此舉將使其麵積增加23%,人口增加7500萬,從而形成一個擁有4.5億人口,經濟總規模達到9.3億美元的大歐洲。2007年1月,歐盟又一次吸納了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兩個新成員國,成員數增加到27國。

歐盟的不斷擴大,一方麵加強了自身的綜合實力,為提高在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的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麵,成員國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歐盟內部的分歧也不斷上升,矛盾不斷增加,要達成統一的政策特別是外交和安全方麵的政策更加困難。在伊拉克戰爭中,被稱為“老歐洲”的西歐國家之間、“老歐洲”和被稱為“新歐洲”的東歐國家之間出現了尖銳的政策分歧乃至對立。因此歐洲在走向一體化特別是政治一體化方麵任重而道遠。

(2)加強與美國的協調與合作,建立相互間的平等夥伴關係,推動建立西方主導的世界新秩序

在冷戰時期,歐美之間無論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文化曆史傳統上非常相似,在經濟上呈現出相互依賴的狀態,在軍事上有著共同的對付蘇聯的要求,因此,在總體上歐美關係表現為合作和協調多於矛盾和摩擦。冷戰結束後,歐美在世界範圍內推行西方的價值觀念,加強相互間的經濟合作,實現西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主導地位,防範中國和俄羅斯的挑戰等方麵仍然有著許多共同利益,雙方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是相互關係的主旋律;然而,歐美雙方在爭奪國際事務的主導權、在相互間的經濟貿易關係等方麵存在著眾多的矛盾和衝突。隨著歐盟聯合進程的深入,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它要求進一步提高在國際事務中地位和影響,對美國妄自尊大、不顧盟國的利益和感受的單邊主義做法提出了強烈不滿。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老歐洲”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進行了強烈批評和堅決反對,而美國則揚言要對其進行嚴厲報複。歐盟與美國相互關係中的裂痕在不斷擴大。

(3)重視對華關係,加強與中國的政治和經濟貿易合作

歐盟在1995年和1998年兩次發表對華政策文件,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作為其新亞洲戰略的重點,之後,又把中國定位於“歐盟的主要戰略夥伴之一”,並建立了與中國的雙邊對話機製,加強了在各方麵的合作。歐盟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和經濟合作發展良好,中國已成為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在促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方麵,歐盟成員國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然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和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歐盟對中國防範與摩擦也有所增強,對中國的人權、民主等問題明顯抱有偏見並經常給予指責。不過,由於歐盟的戰略較為強調政治對話和多極化,中國和歐盟往往能通過對話與談判,爭取求同存異,以謀求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