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世界超級大國——美國(1)(1 / 3)

美國是當代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曆史上的重大轉折,戰後美國取代了老牌帝國主義英國成為超級大國,在世界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冷戰的結束,美國的安全和領導地位麵臨眾多因素的挑戰。“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對它的全球戰略進行了重要調整與修補,借反恐謀求世界霸權的外交戰略越來越不得人心,合作才能雙贏,這是國際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

第一節 戰後美國經濟政治的發展與變化

一、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及其特點

(一)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經曆了由高速發展到衰退再到持續增長的過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經曆了由經濟霸主到美、日、歐“三分天下”,再到重執世界經濟牛耳的變化。

(1)經濟調整與發展時期

1945年底到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逐步從戰時經濟過渡到平時經濟,國內需求開始增加,尤其是對住宅和耐用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建築、鋼鐵工業的發展。民用工業戰爭時期被迫減少的固定資本更新也開始進行。先進的軍工技術開始轉向民用。馬歇爾計劃和“占領地區經濟複興基金”計劃,擴大了對西歐、日本的商品和資本輸出,還有巨額“軍援”,這一切都大大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2)經濟快速增長時期

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在經曆了1953-1954、1957-1958年兩次經濟危機後,1961年1月-1969年10月,美國經濟持續增長達106個月,平均增長率為5%以上。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形成了一係列新的工業部門。高分子合成、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半導體、宇航等新興工業在這一時期創建並獲得長足發展。

美國的農業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實現了機械化,在世界上占領先地位。到20世紀60年代,農業實現了電氣化、化學化,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美國的對外投資也有長足發展。1970年對外投資總額達1524億美元,比1960年增加了億倍,跨國公司也急劇增加。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已有3400家公司在國外開辦了2.3萬家企業。

(3)經濟低速運行與政策調整時期

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美國經濟低速運行與政策調整時期。在1973-1974年世界性經濟危機襲擊下,高速增長的美國經濟步入了“停滯膨脹”階段,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現象。1974-1975年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下降15.3%,失業率上升到9.1%,通貨膨脹率為7.4%。美國經濟衰退還集中體現在美元危機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元曾取得與黃金同樣的地位,成為世界儲備貨幣。60年代的貿易逆差,加上1973年後的石油危機影響,美國無法維持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承諾,美元被迫貶值,戰後初期建立起來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宣告徹底解體。

1981年,共和黨人裏根上台執政,為振興經濟,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放棄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奉行的以擴大需求為主要手段的凱恩斯主義,推出“供應學派”理論,強調從改善供應方麵著手推動經濟發展,恢複自由企業製度,反對過多幹預,強化市場機製,以減稅為政策手段,讓個人和企業有更多的積累,帶動經濟發展。減稅政策的實施,雖然為結束滯脹創造了條件,但減稅使聯邦政府收入減少,軍費增加,其結果是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自1985年始,美國成了淨債務國。

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美國的經濟一直處於持續低速運行狀態。

(4)“新經濟”高速增長時期

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回升,到克林頓執政時期達到高潮,連續近10年經濟增長,創造了美國自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冷戰結束後,美國開始將軍用技術民用化,軍事資本向民間資本轉移,利用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吸引全球資本流向美國,美國政府采取鼓勵技術創新政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經濟發展建立了很強的產業基礎。2000年信息技術產業約占整個經濟產出額的8.3%。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美國經濟突破了延續百年的發展規律,即由大約三年繁榮和一年衰退構成的經濟周期,出現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