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轉軌中的大國——俄羅斯(4)(1 / 3)

這種以權威主義原則為內核的政治構架在1993年10月“炮打白宮”事件之後迅速建立起來,至1996年末1997年初,葉利欽總統心髒病手術後重新恢複工作,權威主義導向的政治傾向更得以鮮明體現。轉型期政治穩定的迫切要求,以及俄羅斯政治文化傳統的催化,使權威主義政治路線在議會民主製的形式之下,保持著極強的潛能。這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

從曆史上看,在俄羅斯悠久的專製政治傳統中,議會從來沒有真正發揮過像西方民主國家那樣的作用。俄羅斯很深的多神教傳統也把自己的遺傳基因複製給了社會政治生活。在長期缺乏民主傳統,中央集權的體製慣性綿綿不斷的情況下,多神教式的崇拜傳統,很容易轉化成現實政治中的“個人崇拜”。而且在俄羅斯曆來存在著“國家人格化”傾向。

從現實來看,經過“休克療法”,俄羅斯整個社會處於失序或無序狀態之中,而維護社會的穩定,持續地推進改革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於政府而言又是耳提麵命的要求與目標,不能做到這一點而光有民主的理想,要想實現俄羅斯國家的複興是不可能的。當維持國家穩定的正式製度安排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統一的意識形態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公眾希望鐵腕和強權人物的出現是必然的。因此,葉利欽等人提出的建立總統製國家權力體製的主張更切合俄羅斯的現實和發展要求。他們著眼於國家的行政管理實踐,希望通過擴大行政權力來控製局勢,推行經濟改革方針。在俄羅斯政治權威主義對於政治的穩定意義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也是國家政治結構中的主流看法,這是曆史的必然。

三、俄羅斯的軍事戰略調整

蘇聯解體後,組成有俄羅斯特色的軍隊,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特別是軍事遺產,包括擁有龐大核武庫的武裝力量和基礎雄厚的軍工生產體係。俄羅斯軍事戰略走向對國際形勢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一)俄羅斯軍隊的一些新變化和新特點

蘇聯解體後,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蘇聯武裝力量立即陷入混亂與癱瘓,成了一支“沒有國家的軍隊”。1992年俄羅斯加快了建立俄羅斯獨立武裝力量的進程,到1996年俄羅斯組建本民族的軍事戰略力量。同蘇聯相比,俄羅斯建軍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和特點。

(1)俄羅斯軍隊已成為“非黨化”、“非政治化”的軍隊

不允許各政黨及其他追求政治目的的社會團體在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軍事單位和機關中活動並建立機構。(俄羅斯《國防法》)“軍人隻有一項任務和一個目的,忠實於祖國。”(俄通社-塔斯社,1993.06.10,莫斯科電)。早在蘇聯解體前夕,葉利欽就在俄羅斯議會中宣布,俄羅斯武裝力量中的共產黨基層組織為非法,下令取締俄境內軍隊中的政黨活動。俄軍組建伊始就宣稱“隻為憲法、法律和祖國服務”,而不參與國內政治。俄軍在職高級將領都宣布退黨,軍隊中有組織的公開活動都已完全結束,各級政治機關相繼解散。然而,事與願違,由於放鬆了對軍人思想教育,俄羅斯武裝力量發展狀況極為不利,尤其是軍人的服役情緒低落,各種消極現象屢見不鮮,許多高級將領對軍隊“非政治化”提出質疑,認為“軍隊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不管軍隊持什麼立場——支持政府,還是反對政府抑或保持中立立場——這都是政治。非黨化與非政治化有根本區別,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互相替代,否則會使人迷失方向,削弱和破壞服兵役的精神和政治動機。

(2)俄羅斯軍隊由政治領導集體指揮變為在法律基礎上由總統領導的一長製軍隊

俄羅斯軍隊認為,國防建設和軍隊任務的性質要求實施總統負責下的集體領導。俄羅斯軍事學說規定,作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俄羅斯總統對軍隊實行全國領導。國防法裏規定,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是總統,由總統向議會提出軍事學說,決定武裝力量建設,軍事經濟政策和軍事技術政策的基本方針。同時,軍事指揮機關和主管人員要接受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監督。目前,俄軍實施以法律為基礎的一長製,即部屬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指揮員的命令,而指揮員則要對自己所下達的命令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