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執政以後,就外交問題先後簽署了兩個綱領性的文件:2000年4月簽署《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總則》,2000年7月簽署《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在《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中,普京明確提出:“俄聯邦的對外政策應該旨在:推行積極的外交方針;鞏固關鍵性的國際政治與經濟進程多邊管理機製,首先是聯合國安理會;為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確保全球和地區穩定;保護僑居國外的俄羅斯公民的合法權利與利益;根據國際法準則發展同獨聯體成員國的關係,發展獨聯體範圍內與俄羅斯利益相適應的一體化進程;確保俄羅斯作為享有充分權利的一員加入全球與地區經濟、政治機構;協助解決衝突,包括參加聯合國、安理會及獨聯體所領導的維和行動;謀求核武器監督領域的進步,維護戰略穩定,維護和加強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地位;履行削減與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常規武器領域的相互義務,實施鞏固信任與穩定的措施,確保對商品和技術出口以及提供軍用及雙重用途服務,實行國際監督;就限製和削減軍備問題修改或簽訂新的法律所要求的協議,就加強信任與安全措施拓寬政治義務;促進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的建立;在打擊跨國犯罪與恐怖主義方麵開展國際合作。”
根據《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文件,俄羅斯明確提出了新世紀外交戰略的根本目標:
第一,確保國家安全,維護和加強其主權、領土完整,確保在國際社會中的牢固和權威地位。
第二,對世界的進程發揮影響,建立一個以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首先包括《聯合國憲章》的目標和原則)及平等的夥伴式國際關係為基礎的穩定、公正和民主的國際秩序。
第三,為俄羅斯的穩步發展、經濟的振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順利推進民主改革、鞏固憲法製度以及維護人權與自由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第四,在俄羅斯周邊建立一個睦鄰關係地帶,促進鄰接俄羅斯聯邦地區現有的緊張和衝突策源地的消除,並防止出現新的緊張和衝突。
第五,在完成俄羅斯國家優先確定的任務時,同外國和國際組織尋求共識及共同的利益,在此基礎上建立有利於改善國際合作條件與規模的夥伴和同盟關係體係。
而在具體的外交策略方麵,這兩個文件則突出強調了幾個方麵:
其一,願在降低武力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方麵進一步與美國合作;其二,把歐盟看做是極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夥伴,與歐洲國家的關係是俄羅斯外交政策傳統的優先方麵;其三,認為其亞洲外交是極為重要的方向之一,而要發展亞洲外交,積極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是極為重要的;其四,認為其外交政策的優先方麵是保證與獨聯體國家進行的多邊和雙邊合作,重點發展與獨聯體所有國家的睦鄰關係和戰略夥伴關係。
三、俄羅斯對外政治戰略的基本內容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領導人曾認為,一旦俄羅斯推翻了共產黨政權,認同西方的社會製度和價值觀,西方的援助就會源源湧來,俄羅斯作為原蘇聯的繼承國同西方的關係就會從原來的對手變成戰略“夥伴”和“盟友”。但事實並非如此。從1992年下半年開始,俄羅斯開始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並開始調整對外政策。
經過各派政治勢力的辯論和較量,在吸取對外政策實踐正反兩個方麵經驗的基礎上,俄羅斯對外政策發生了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從以意識形態為主到以國家利益為主的轉變,最終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大國外交。
(一)俄羅斯對外政治戰略的實質及其對外關係的特點
俄羅斯對外政治戰略的實質內容包括兩個方麵:首先,俄羅斯是“世界大國”。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盡管同原蘇聯相比,俄羅斯的國力雖然大大削弱,但仍是多極世界的重要一極,仍是世界大國。俄羅斯在歐洲安全事務方麵要同北約平起平坐,在亞太要躋身於美、日、中之間。其次,俄羅斯是獨聯體範圍內的“超級大國”。獨聯體其他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都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在這一地區居“首領地位”,對這一地區的和平和穩定“負有特殊責任”。
決定俄羅斯對外政治戰略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兩點:第一,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已成為俄羅斯各種有影響的政治勢力的主要旗幟。不管誰上台,都將把民族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作為團結和動員民眾的工具。第二,創造和平與合作的國際環境,這是國內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上述因素決定了俄羅斯對外活動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在涉及俄羅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問題上,特別是涉及其切身利害的問題上,俄羅斯將會采取獨立和強硬的態度。第二,為了給國內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獲得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俄羅斯在對外活動中需要采取和解和合作的態度。
有鑒於此,俄羅斯因外部世界的關係,特別是西方的關係將是一種又鬥爭又合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