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冷戰以後國際地緣政治出現了新的發展,即國際合作地區化。歐洲、北美洲、拉美、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九個相對獨立的地緣政治區域正在形成;此外一些泛區域或次區域合作也在發展。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在國際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雖然中國的國家利益遍布全球,但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主要利益集中在東亞地區,在這一地區,中國有著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全麵的利益。中國國家利益的區域範圍正是以東亞為核心向外延伸的。
因此第二個利益重點地區是亞太;中國在亞太的利益其實是中國在東亞、北美和大洋洲利益的總合。特別是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對華政策對中國利益有著全麵的影響,故中國在北美的利益重大,僅次於東亞地區。在歐洲,中國有較大的經濟利益;在中亞和南亞,中國中國主要的利益是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有限,文化利益也很少;在中東、北非,中國的主要利益是潛在的能源需求;中國在拉美和非洲的主要利益是防止“台灣當局”利用拉美和非洲小國製造外交麻煩。
以下我們從國家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安全利益三個方麵,作一具體分析。
二、中國的國家政治利益
冷戰結束後,中國國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一)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這是最主要的政治利益。
冷戰結束以後國際上關於維護國家主權的鬥爭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民族分離和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二是以民主、人權為借口的國際幹涉主義和維護國家主權的鬥爭;三是國際介入與反對幹涉內政的鬥爭;四是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維護經濟決策權的鬥爭。
從上述四個方麵看,中國目前維護國家主權方麵的政治利益和政治任務都極其繁重。
一是由於民族獨立與民族分離給民族分裂主義者的分裂活動提供了借口,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采取支持中國搞分裂的分子,以圖肢解中國的策略,因而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任務仍很艱巨。
二是冷戰結束以後西方國家攻擊中國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從監獄管理製度、新聞出版製度、計劃生育政策到西藏民族自治區政策,進行了多方麵的指責。
在世界人權大會、國際人權聯盟、國際人權聯合會、國際大赦委員會、聯合國非正式政府組織委員會等每年組織的活動中,也都將中國人權問題作為重要的討論議題。
三是聯合國武裝幹涉和經濟製裁的決議增多,中國一些倡議難以得到多數國家的支持。另外,雙邊事務國際化趨勢也增加了中國解決諸如南沙問題的困難。
南海周邊國家多次提出召開南沙問題的國際討論會,並想把美、日也拉入討論會之中。
四是世界經濟相互依附的趨勢給中國維護國家經濟決策帶來了新的困難。一方麵我們要與國際經濟接軌,另一方麵又要保護民族工業。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須按該組織的要求修改和調整中國金融、貿易、投資、財政、會計、保險、關稅、知識產權的製度和法規。在堅持中國經濟決策自主權方麵如不采取靈活的政策,中國將難以取得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市場經濟的認可。
五是冷戰結束後建立集體合作安全的體係的要求,還給中國維護國家軍事決策權帶來困難。
以上都是目前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上,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采取靈活有效的政策予以解決的主要方麵。
(二)維護中國的人權利益,這是中國麵臨的最直接的政治利益問題
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權問題上,在人權的概念、範圍和判斷人權狀況的標準等方麵,都有嚴重的分歧。西方國家堅持所謂世界統一標準,認為不能以區域和國家的特點為理由破壞這一標準,而中國則認為人權標準要考慮各國曆史、文化、社會和經濟條件上的差異,不能搞統一標準。中國和西方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不僅僅是政治見解的紛爭,而且關係到中國的人權利益是否能得到實現的問題。除了發展權、生存權、社會權等集體人權之外,中國公民在國際社會上的個人利益也存在著如何保護的問題。西方國家講國際人權時,隻強調發展中國家人民在國內的人權問題,而不提及他們在國際人權的人權保障問題。發展中國家人民得不到平等的國際人權利益,主要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采取歧視政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