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中國與世界(7)(1 / 3)

2003年12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選擇的是“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強調中國的發展“必須也隻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12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領導人的講話,標誌著“和平崛起”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項國家戰略。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鄭重宣布:“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在2004年3月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和外交部長李肇星分別闡述了“和平崛起”的含義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溫家寶如此詮釋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放在自己的力量上,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儲備,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機製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李肇星指出,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發展,不使用過去殖民主義強國或者帝國主義列強那種掠奪別人、欺負別人、剝削別人的辦法。中國的和平發展給鄰國、給全世界帶來的不是障礙、不是威脅,而是機遇。至此,作為中國正在探索的全新大國發展之路,“和平崛起”的內容和含義已基本明確。

(二)和平發展外交戰略的新布局

為實現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中國將更加積極地開展對外交往,把戰略觸角伸向美洲、歐洲、非洲、亞洲乃至全球各個神經網絡中樞,以周邊為經,以傳統戰略關係為緯,從戰略高度處理雙邊、多邊關係,根據國家利益訴求確定戰略關係,充分體現中國外交的全球視野。當前國際風雲變幻,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新時期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外交布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1)大國關係是關鍵中國崛起首先衝擊的必將是現有世界大國的權力和利益分配。因此,中國必須與大國特別是美國建立戰略關係,積極參與既有的大國戰略機製(包括“八國集團”)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如Group20),確定中國與大國戰略利益之間的建設性關係。在大國關係中間,為加強縱橫捭闔的外交能力,中國要加強中美關係戰略合作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日和解的努力,推進與歐盟(以及法德等歐洲大國)的戰略合作乃至戰略夥伴關係,同時還要在大國之間確立戰略平衡態勢,以更好地服務於國際戰略利益。

(2)周邊國家關係是首要

周邊國家的合作協調關係是中國地緣戰略的主要目標。新時期,中國政府提出了“睦鄰、安鄰、富鄰”的戰略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榮”的周邊政策,強調周邊安全與經濟合作在中國短期戰略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在周邊安全上,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加強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合作;通過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等加強與東盟安全關係;通過朝核六方會談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國際防擴散機製。

在周邊經濟合作問題上,中國已邁出了步伐,其中包括東盟10+3機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東亞峰會等的多邊外交與地區合作。總之,中國將爭取確立在周邊經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以經濟合作帶動東亞一體化,進一步強調與周邊合作之戰略利益的長期性、長遠性,力圖將周邊塑造為中國的經濟戰略帶和戰略縱深區。

(3)發展中國家關係是基礎

調整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是重要基點。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一員,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合作關係是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重要保證。中國將繼續采取“不當頭”的戰略,從本國國家戰略利益的維護與拓展出發,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南南合作,促進南北對話,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分享中國經濟繁榮和改革開放的結果、經驗,將共榮、共贏作為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發展的重要目標。在中國外交戰略布局中,發展中國家仍然有其戰略重要性,而且重要性的內涵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可見經濟合作的價值更加突出。鑒於發展中國家已經分化,不再是一個整體,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與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