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憲政經濟學基礎及其意蘊(3 / 3)

在《征稅權》第八至第十章以及《規則的理由》第七章都談到了維克塞爾的思想。維克塞爾認為,應在重大立憲選擇層麵奉行全體一致規則。鑒於實際操作難度較大,憲法改革之路應該涉及將多數裁定原則向更多數裁定原則改進。他傾向於提出推行一種超過簡單多數的法定多數裁定規則。比如對於建立一種針對一切公共開支計劃的法定多數裁定規則,多數要達到全體投票者的六分之五左右。布坎南在兩書中是極力推崇維克塞爾路線的。這說明,布坎南至少在那個時候(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然熱衷於堅持一致同意規則或者超過簡單多數的法定多數裁定規則。隨著時間的進展,布坎南於1998年慕尼黑辯論會上很不情願地承認:在民眾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民主的標準,民眾把多數裁決規則與“民主”等同,以至於朝著更多數裁定原則的目標改革的努力可能遭到失敗的命運(布坎南、馬斯格雷夫,2000)。他被迫放棄通過維克塞爾式的途徑進行的憲法改革,被迫接受議會可能繼續按照多數裁定規則運行的事情。但他認為:有可能在製度上對這一規則進行削弱。在這種情況下,隻能運用對準許結果的範圍施加可行的限製(即範圍約束)這個手段去約束政治活動中厚此薄彼的歧視行為。這是布坎南對現實政治所采取立場的重大變化。布坎南在1998年的同一會議上承認,他恢複了哈耶克《自由憲章》中的思想傳統,把哈耶克涉及普遍性原則的法治下的自由思想與自己長期強調的普通的民主政治需要與憲法性限製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哈耶克“法治下的自由”(liberty under law)觀的核心內容是:隻有一項原則能夠維係自由社會,這項原則就是嚴格阻止一切強製性權力的運用,除非實施平等適用於每個人的普遍性的抽象原則。按此,布坎南提出,應把大多數政治決策,包括與稅收和財政支出有關的政治決策普遍——也就是無歧視地——適用於政治社會中所有的階層和團體。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思想由此珠聯璧合,可謂一大喜事。

三 對中國改革的意蘊

以上有關規則和正義的思想,有許多可供我們借鑒。例如,我國的改革也需要區分對不同規則的選擇和既定規則下的選擇。布倫南和布坎南有關公正規則和公正行為的尺度為我們調整和重塑規則體係提供了參照。我國的改革總體上是一個逐步走向規則取向的法治國家的過程。它也將是一個漫長的製度演化(institutional evolution)過程和試錯過程。但是有些改革隻是現有規則結構或者既得利益格局下的修修補補(比如財政體製改革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真正的改革也許需要打破現有規則結構和既得利益格局。走向規則取向的社會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布倫南、布坎南著《憲政經濟學》,馮克利、秋風、王代、魏誌梅等譯,馮克利、馮興元統校,“西方現代思想叢書”(馮興元、孟藝達、王昊主編),卷1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Brennan,G。Buchanan,J。M。(1985)。The Reason of Rules: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Brennan,G。Buchanan,J。M。(1985)。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Breton,A。(1998)。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Buchanan,J。M。(1986)。Liberty,Market,and State。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Brighton,England:Wheatsheaf Books。

6.Buchanan,J。M。(1990)。The Domain of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1,No。1.

7.Buchanan,J。M。(1986)。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Lecture to the memory of Alfred Nobel,December 8,1986.

8.Hayek,F。A。(1968)。Der Wettbewerb als Entdeckungsverfahre8n。Kieler Vortrage Neue Folge,Heft 56/in:Hayek,F。A。von。Freiburger Studien,Gesammelte Aufstze,Waler Eucken Institut(Hrsg。),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 und wirtschaftsrechtliche Untersuchungen 5,Tübingen,1969,S。249-265.

9.Hayek,F。A。(1974)。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Lectrue to the memory of Alfred Nobel,December 11.

10.Carsten,H。(1999)。Die fiskalische und regionale Dimension des systemischen Wandels groβer Lnder:Regierungswettbewerb in China und Ruβland。Diskussionspapiere,Heft 42,Univ。Witten,Herdecke,Fak。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

12.McKenzie,R。(1984)Constitutional Economics:Containing the Economic Powers of Government,Lexington,Mass。

13.Olsen,M。(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Rawls,J。(1971)。A Theory of Justice。Belknap Press。

15.Tiebout,C。M。(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416-424.

16.Wicksell,K。(1896)。Finanztheoretische Untersuchungen:Nebst Darstellung und Kritik des Steuerwesens Schwedens。Jena:G。Fischer。

17.布坎南、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對立的國家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9.馮興元:《地方政府競爭:理論範式,分析框架與實證研究》,譯林出版社,2010年。

20.高小勇、汪丁丁主編:《專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朝華出版社,2005年。

21.何夢筆:“政府競爭:大國體製轉型的理論分析範式”,載《廣東商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22.洛克,約翰:《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81.

23.唐壽寧:“序言—公共選擇理論:應用還是拓展”,載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