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馬辰,對中國證券業投資銀行現狀及走出困境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5,1892(28):33-37.
[51]範紅輝,肖萍英,劉傑,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監管體製的經驗借鑒及對策建議[J]。唐山學院學報,2006,19(1):52-54.
[52]範亞葦,張孝鋒,俘虜理論及其對證券監管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02,2002(3):202-204.
[53]賴君榮,石玉萍,浮動傭金製度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發展模式探討[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6,17(增刊1):136-138.
[54]吳冰,中國證券業規模經濟與市場結構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06.
[55]姚蘭,中國證券業規製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56]尹建橋,柳愛民,國際投資銀行發展的新趨勢及我國券商的對策[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1:45-47.
[57]馬廣奇,海外投資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架構與操作。[J]。陝西行政學院學報,2007,21(1):109-112.
[58]祁斌,後股權分置時代我國資本市場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金融,2007,3:70-72.
[59]程錦,加快我國證券業協會發展的必要性分析[J]。法製與社會,2008,1:211.
[60]上官文力,中國證券業監管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61]沈翔,證券監管行為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6.
[62]袁管華,簡論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浙江金融,1998,9:6-7.
[63]黃文濤,鄭劍秋,降低我國證券公司退出壁壘的對策分析[J]。北方經濟,2007,2:87-88.
[64]戚瑩,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當代法學,2003,10:40-43.
[65]劉文逸,梁靜:創新業務成證券業新亮點[J]。證券導刊,2007,49:76-78.
[66]李世郎,論開放環境下中國證券業的發展方略[J]。中國城市經濟,2007,3:76-79.
[67]鄒穎娟,論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機理[J]。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16(3):51-53.
[68]徐海燕,論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製度及其與行政監管的互動關係[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2:38-41.
[69]莫學斌,王中華,論中國證券公司的規模經濟效益[J]。現代管理科學,2003,1:78-79.
[70]朱旺力,論中國政府放鬆規製與強化規製[D]。南昌:南昌大學,2005.
[71]賴正球,美國證券經紀業務拓展的曆史經驗及啟示[J]。經濟論壇,2006,9:120-121.
[72]陳義,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係構建與評價方法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06.
[73]顏敏,鄭連元,企業競爭力的評價[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8,4:35-36.
[74]潘晨蘇,企業能力理論與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比較評述[J]。商業研究,2003,10:8-9.
[75]韓大海,淺析證券業創新[J]。統計與谘詢,2006,3:7-8.
[76]曹大寬,丁朝宇,全球投資銀行——發展模式與建議[J]。國際金融研究,2004,3:65-69.
[77]李立新,齊萌,融資融券業務下的證券業自律管理[J]。金融與經濟,2008,7:38-40.
[78]劉璟,世界三大證券監管模式比較研究[J]。理論月刊,2003,8:38-39.
[79]廖暉,證券市場操作行為法律規製[D]。長沙:湖南大學,2007.
[80]吳偉,市場結構與政府規製[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3,6:16-20.
[81]陳霆,試論新股發行價格改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0,9:33-34.
[82]陸輝,梁東黎,談國內券商證券經紀業務的創新[J]。現代管理科學,2007,9:17-18.
[83]張雲峰,投資銀行並購業務的競爭力分析[J]。財貿經濟,2003,7:45-49.
[84]張路,投資銀行誠信責任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85]方秀麗,投資銀行國際比較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3.
[86]江建華,投資銀行業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5.
[87]孫智勇,透視證券傭金價格聯盟及其引發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3,5:101-102.
[88]張倩,證券公司退出製度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
[89]齊萌,完善證券業協會的自律監管職能[J]。消費導刊,2008,8:124.
[90]鄭瑞琨,完善中國證券商自律管理製度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1,17(1):76-79.
[91]魏正紅,張術林,我國IPO股票承銷費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07,1:64-65.
[92]胡金泉,我國股票發行製度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1.
[93]俞穎,我國股票發行製度的有效性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2.
[94]鍾俊,王梅,我國券商經紀業務的現狀及發展策略[J]。經濟工作導刊,2002,13:23-24.
[95]徐麗梅,我國券商盈利模式構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1:35-37.
[96]鍾翠嬌,我國券商重組研究——證券業集中度研究[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6,6(5):25-28.
[97]沈藝峰,陳雪穎,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實證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2002,2:79-87.
[98]甘忠鋒,我國投資銀行發展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07,2:36-37.
[99]遊士兵,全操,劉俊,我國投資銀行核心業務的選擇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4,2:93-94.
[100]楊飛虎,馮忠銓,我國投資銀行業的效率與創新機製透析[J]。海南金融,1999,8:7-10.
[101]趙春華,薑清源,周海鵬,我國投資銀行業發展戰略的探索[J]。經濟工作導刊,2001,12:29-30.
[102]趙新安,丁嬌,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競爭格局及潛在業務空間[J]。當代財經,2003,9:61-63.
[103]楊樹林,王曉明,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狀、風險防範及業務創新[J]。商業研究,2005,3:140-141.
[104]柳仲穎,匡海波,陳樹文,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結構的優化路徑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6):160-164.
[105]常玉苗,趙敏,我國投資銀行業務模式的發展趨勢展望[J]。現代管理科學,2005,2:112-113.
[106]王立君,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2.
[107]陳柳欽,曾慶久,我國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問題探究[J]。石油大學學報,2003,19(6):7-12.
[108]毛立軍,我國新股發行機製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4.
[109]伏軍,程向梅,我國證券保薦製度的外部製約與完善[J]。河北法學,2006,24(12):105-110.
[110]劉江會,宋瑞波,我國證券承銷市場中券商違規失信的表現與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3,12:16-24.
[111]寧士傑,我國證券公司規模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J]。科技信息,2007,6:56-57.
[112]王孝建,我國證券公司監管問題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
[113]馬世兵,我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創新及其風險管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5.
[114]胡濟林,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提升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6.
[115]林耀德,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6.
[116]盧嵐,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探析[J]。財經科學,2004,S1:70-73.
[117]葉援,李子營,我國證券公司退出機製分析[J]。廣西金融研究,2005,11:34-37.
[118]鄭春瑛,我國證券公司退出機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119]高建寧,我國證券監管的製度變遷與模式選擇[J]。經濟體製改革,2005,5:181-121.
[120]顧昱,鄭淑華,劉嘉煒,我國證券市場IPO抑價現象分析[J]。財經界,2007,1:100-101.
[121]金永紅,張立,我國證券業的創新與發展[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11-12.
[122]張本照,張惠,胡健,我國證券業外部性的協整分析[J]。西南金融,2007,5:44-46.
[123]程錦,我國證券業協會自律監管機製的建設和完善[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8,23(4):23-24.
[124]梁建剛,新股發行定價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3.
[125]王玉霞,新時期證券經紀業務發展戰略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6:34-36.
[126]王振山,銀行規模與中國商業銀行的運行效率研究[J]。財貿經濟,2000,5:19-22.
[127]唐毅,我國銀行監管體製的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128]黃蘭,銀行競爭力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2.
[129]任誌剛,證券營業部經紀業務的困境和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4.
[130]黃淩,戰略性進入壁壘視角下我國投資銀行業競爭戰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
[131]吳國基,證券發行審核製度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
[132]陳述雲,劉帶春,證券公司股東不規範行為的成因及規範建議[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2:37-40.
[133]孔慶龍,樊銳,證券公司金融創新(上):多樣業務多元收入[J]。資本市場,2007,9:66-71.
[134]孔慶龍,樊銳,證券公司金融創新(下):做好準備應對挑戰[J]。資本市場,2007,10:62-67.
[135]巴曙鬆,楊如彥,劉孝紅,董政茂,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的比較研究[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2:5-13.
[136]龍濟敏,證券公司融資問題分析[J]。經濟師,2003,12:126、128.
[137]張欣,證券交易傭金製度變革芻議[J]。學習與實踐,2006,9:30-34.
[138]黃德權,證券金融公司運作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5,19:99-102.
[139]王小翠,證券經紀業務的發展與創新[J]。商業時代,2006,23:65-66.
[140]黃宗福,證券市場監控的文獻綜述[J]。特區經濟,2007,4:261-263.
[141]明洪盛,證券市場行業自律監管有效性的理論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24(3):62-64.
[142]王建華,高峰,證券市場自律監管的組織結構反思與製度安排[J]。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5,1:32-34.
[143]王曉國,證券行業創新的政策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6,29(2):188-192.
[144]尹築嘉,黃建歡,證券業的進入、退出規製與市場結構的變遷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6,9:30-32.
[145]鄭玉輝,現階段促進我國證券業健康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146]傅向東,證券業加強監管的背後[J]。中國報道,2008,6:80-81.
[147]上官文力,中國證券業監管問題的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148]曹宏義,吳士君,證券業困境的多方破解[J]。浙江金融,2003,3:27-30.
[149]李敏,中國股票發行監管製度及其有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