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柯達決定將自己的信息部門委托給IBM公司。當時的柯達正處於計算機設備投資的增加和從自動相機領域退出等的困境中。在這份委托業務中,柯達與IBM簽訂了10年的合同,總額達10億美元。與此同時,柯達將計算機設備出售給IBM,並將信息部門的350名員工也轉到IBM。此舉使柯達信息部門的計算機關聯投資減少了90%以上,年運營成本也減少了20%。這次曆史性的業務外包事件被稱為“柯達效應”。
事實上,“外包”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979年。根據Oxford EnglishDictionary,1979年Jound of Royel Society of Arts(vol.CXXVII)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及,“外包”特指英國汽車產業將工藝設計以合約的形式包給德國公司。但是“外包”概念的首次提出還是在1990年Gary Hamel和C.K.Prahaoad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
兩位學者提出,外包是指企業將其非核心業務通過合同方式分包給其他企業來承擔,而自己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發展。從實質上來說,這是一種資源整合的管理模式,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以及提高對環境的應變能力等目的。
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大型製造企業就開始不再承擔生產的所有階段,而是傾向於把生產階段進行分解,由不同企業共同來分擔。許多歐美企業把產業鏈中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部分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就是製造業的外包服務。
隨著國際分工趨勢的不斷加劇,製造業的外包服務已經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到技術密集型產業,並逐漸向中間產品深入。
服務外包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概念,但卻日益成為外包行業的主流業務,並且已經和管理外包形成交叉,在往企業之間更高的合作層次演進。服務外包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現象,工業化後期,科技的發展使得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得到顯著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勞動成為企業生產過程的重要因素。基於此,20世紀80年代後期,互聯網的興起使服務外包成為現實,並迅速帶動了整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服務外包已經擴展到IT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金融、保險、會計、客戶服務、研發、產品設計等眾多領域。服務外包層次的提高使得服務外包總量不斷擴大,全球服務外包市場正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已經被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廣泛采用。
目前,服務外包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仍然處於起步階段。2007年3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幹意見》一文中明確提出:把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的重點,研究製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備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形成一批外包產業基地。
中國在人力成本、人力資源供給(人才教育基礎)、基礎設施上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越來越為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等主要服務外包發包國家所重視,已經被大多數跨國公司確定為從事離岸外包的目標國家。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機遇,促進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中國現代服務業獲得超常規發展不可多得的機遇。
然而,鑒於中國服務外包業務起步晚,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還處於摸索階段,中高級人才極為缺乏。無論是目前正在從事服務外包的企業、欲從事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還是政府管理部門、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都迫切需要關於服務外包的教材和參考書。但是,當前真正介紹世界及中國服務外包發展狀況及趨勢的書籍實在少之又少。
本書可為領導幹部、企業領導、學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大中專學生更深層次認識服務外包提供參考。本書共分7章,第1章主要描述服務外包的基本概念;第2、3章介紹國際、國內服務外包的現狀,並詳細介紹了我國18個服務外包示範基地(園區);第4、5章介紹了我國服務外包的人力資源和投資促進;第6、7章介紹了國際上主要服務外包承接地的經驗,對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本書還整理了一些國家和地區針對服務外包專門製定的政策以及服務外包的國際、國內機構等信息,供讀者參考。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戴雲、顧德道、郭研、李紹英等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為全書的修編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許冠南、陳曉菲幫助整理了相關案例。全書也借鑒引用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研究和各級各地政府部門相關的文件資料,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吳勝武
寧波市信息產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