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服務外包產生的背景
每當世界銀行總部所在地——美國華盛頓夜幕降臨時,正是中國寧波這個著名國際港口城市太陽升起的時候。世界銀行總部保安部門的夜班工作人員不再像過去一樣,通過電腦顯示屏通宵達旦地監視銀行辦公大樓的一舉一動,而是將這一工作委托給寧波高新區的“全球監視”網絡公司的雇員來做了。“全球監視”同時也接受美國、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等很多公司的保安監視服務的委托。
這是一個典型的“弗裏德曼倡”式的服務外包情景。
由於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即服務業轉移和服務外包的不斷進展,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平”,以“金磚四國(Brazil、Russia、India、China,BRICs)”和“遠景五國(Vietnam、Indonesia、South‐Africa、Turkey、Argentina,VISTA)”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作為“金磚四國”的一員,從國家的商務部、工業與信息化部,到地方的信息產業、外經貿主管部門,都在努力將“世界工廠”變成“世界辦公室”,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服務”。
服務外包是相對於製造外包而言的。外包既以製造外包形式出現,也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出現。從發展的過程來看,製造外包早於服務外包。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隨後便開始了製造業的轉移。首先是從英國向美國、歐洲大陸等地區轉移。20世紀初,歐洲大陸和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廠。50年代,美國的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開始向日本、聯邦德國等轉移。60年代,日本、聯邦德國等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到韓國、新加坡,及我國的台灣、香港(“亞洲四小龍”)地區。70-80年代,美、日等發達國家把失去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和一倡托馬斯·弗裏德曼,三度獲得美國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的時事作家。其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以大量的事例生動而深刻地描繪了外包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外包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產生的深刻影響。
部分低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而“亞洲四小龍”則把勞動密集型和一些高能耗、高汙染、低效率的工業轉移到我國和東盟。
產業轉移隨著交通、運輸、通信條件以及國家經濟合作關係的加強不斷發展變化。從轉移的內容來看,逐漸從有形商品的生產向服務的提供變化;從轉移的方式來看,逐漸從“自己完成”向“外包”轉變;從轉移的價值鏈看,產業轉移的附加值有逐步提高的趨向。
國際新一輪產業轉移主要是服務業的轉移,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基於現代信息技術,以金融、保險、谘詢等服務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為重點的新一輪產業轉移迅速發展,其突出特征是服務外包。日本是最早對中國發包的國家,NEC和富士通等公司從90年代初開始就把軟件開發項目外包給中國的軟件商。目前,日本和韓國在中國軟件外包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歐美的服務外包發展也很快。據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mpany,IDC)估算,2007年,日本和韓國占我國軟件外包市場的51%,歐洲和美國占41%,預計2009年歐美將超過日韓成為我國軟件外包的最大市場。
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給國際產業分工合作和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競相製定戰略、規劃和政策,鼓勵和促進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目前,從接包市場來看,亞洲承接最多,約占45%,印度是軟件與服務外包發展最快的國家,被譽為“世界辦公室”。此外,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色列等也是重要的服務外包承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