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國際貨幣體係(六)(1 / 3)

701 黃先海、徐聖:《中國勞動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於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的視角》,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

702 安體富、蔣震:《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7期。

703 劉揚、王紹輝:《擴大居民財產性收入共享經濟增長成果》,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6期。

704 陳建東、晉盛武、侯文軒、陳焱:《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研究》,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1期。

705 蔡昉、王美豔:《為什麼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706 劉靖、張車偉、毛學峰:《中國1991-2006年收入分布的動態變化:基於核密度函數的分解分析》,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10期。

707 田新民、王少國、楊永恒:《城鄉收入差距變動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

708 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動性與居民經濟地位動態演化的實證研究》,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

709 陳建寶、段景輝:《中國性別工資差異的分位數回歸分析》,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0期。

710 亓壽偉、劉智強:《“天花板效應”還是“地板效應”:探討國有與非國有部門性別工資差異的分布與成因》,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1期。

711 陳釗、陸銘、佐藤宏:《誰進入了高收入行業?—關係、戶籍與生產率的作用》,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0期。

712 許和連、亓 朋、李海崢:《外商直接投資、勞動力市場與工資溢出效應》,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713 範劍勇、張雁:《經濟地理與地區間工資差異》,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

714 王祖祥、範傳強、何耀、張奎、王紅霞:《農村貧困與極化問題研究——以湖北省為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715 侯風雲、付潔、張鳳兵:《城鄉收入不平等及其動態演化模型構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化的理論機製》,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期。

716 段景輝、陳建寶:《我國城鄉家庭收入差異影響因素的分位數回歸解析》,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9期。

717 王弟海、龔六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力資本分布與工資不平等》,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8期。

718 李增剛、韓相儀,《教育財政支出對基尼係數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8期。

719 靳濤、陳雯:《“轉型式特征”對中國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720 侯風雲、付潔、張鳳兵:《城鄉收入不平等及其動態演化模型構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化的理論機製》,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期。

721 王中華、王雅琳、趙曙東:《國際垂直專業化與工資收入差距——基於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7期。

722 王雲飛、朱鍾棣:《貿易發展、勞動力市場扭曲與要素收入分配效應:基於特定要素的短期分析》,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1期。

723 黃桂田、尹誌鋒:《工資增長機製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基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麵板數據實證》,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724 孫寧華、堵溢、洪永淼:《勞動力市場扭曲、效率差異與城鄉收入差距》,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725 Sylvie De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實、魏眾:《中國經濟轉型中城鎮勞動力市場分割問題——不同部門職工工資收入差距的分析》,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726 陳釗、陸銘、佐藤宏:《誰進入了高收入行業?—關係、戶籍與生產率的作用》,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0期。

727 馬草原:《金融雙重門檻效應與城鄉收入差距——基於風險預期的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載《經濟科學》2009年第3期。

728 喬海曙、陳力:《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倒U型”關係再檢驗——基於中國縣域截麵數據的實證分析》,載《中國農村經濟》2009年第7期。

729 馬草原:《金融雙重門檻效應與城鄉收入差距——基於風險預期的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載《經濟科學》2009年第3期。

730 陳彥斌、霍震、陳軍:《災難風險與中國城鎮居民財產分布》,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1期。

731 羅楚亮、李實、趙人偉:《我國居民的財產分布及其國際比較》,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9期。

732 陳建東、晉盛武、侯文軒、陳焱:《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研究》,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1期。

733 靳濤、陳雯:《“轉型式特征”對中國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734 黃桂田、尹誌鋒:《工資增長機製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基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麵板數據實證》,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735 許和連、亓朋、李海崢:《外商直接投資、勞動力市場與工資溢出效應》,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736 李樹培、高連水、魏下海:《貿易開放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擴大——基於中國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2期。

737 黃桂田、尹誌鋒:《工資增長機製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基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麵板數據實證》,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738 王雲飛、朱鍾棣:《貿易發展、勞動力市場扭曲與要素收入分配效應:基於特定要素的短期分析》,載《世界經濟》第1期。

739 張曙霄、王馨、蔣庚華:《中國外貿內部區域結構失衡與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關係》,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5期。

740 李樹培、高連水、魏下海:《貿易開放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擴大——基於中國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2期。

741 王中華、王雅琳、趙曙東:《國際垂直專業化與工資收入差距——基於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7期。

742 靳濤、陳雯:《“轉型式特征”對中國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743 張屹山、於維生:《經濟權力結構與生產要素最優配置》,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744 陳春良、易君健:《收入差距與刑事犯罪:基於中國省級麵板數據的經驗研究》,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1期。

745 羅楚亮:《絕對收入、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來自中國城鄉住戶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1期。

746 巫強、劉誌彪:《中國沿海地區出口奇跡的發生機製分析》,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747 劉誌彪、張傑:《我國本土製造業企業出口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

748 劉重力、李慰、陳靜:《無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優勢研究——基於市場結構和競爭力的實證分析》,載《南開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749 王燕梅、於永春:《國際縱向分工下的產業升級和競爭優勢構建》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3期。

750 施炳展、李坤望:《中國貿易結構在改善嗎?——基於產品周期理論的分析》,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751 胡兵、喬晶:《中國出口貿易外溢效應的分類檢驗》,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2期。

752 韋有周、林玨:《我國貿易收支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分析:基於瑟爾沃模型的研究》,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10期。

753 唐海燕、張會清:《產品內國際分工與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鏈提升》,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754 文東偉、冼國明和馬靜:《FDI、產業結構變遷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755 謝建國、周露昭:《進口貿易、吸收能力與國際R&D技術溢出:中國省區麵板數據的研究》,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9期。

756 王慶石、張國富、吳寶峰:《出口貿易技術外溢效應的地區差異與吸收能力的門限特征——基於非線性麵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1期。

757 許培源、高偉生:《國際貿易對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載《財經研究》2009年

758 魏下海:《貿易開放、人力資本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基於分位數回歸方法的經驗研究》,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7期。

759 張傑、李勇、劉誌彪:《出口促進中國企業生產率提高嗎?》,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12期。

760 裴長洪:《中國貿易政策調整與出口結構變化分析:2006—2008》,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

761 蘇東海:《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載《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762 魏浩:《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代工企業的轉型發展》,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6期。

763 曾建中:《從金融危機看我國外貿的影響及應對之策》,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4期。

764 唐翔:《從“技術溢價”之爭看中國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10期。

765 裴平、張倩和胡誌鋒:《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基於2007-2008年月度數據的實證研究》,載《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766 課題組:《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和應對》,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