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國際貨幣體係(六)(2 / 3)

767 佟家棟:《金融危機的經濟複蘇、創新與貿易保護實施的時期》,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1期。

768 彭瑞林:《對後危機時代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幾點思考》,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1期。

769 高永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2期。

770 雷達、趙勇:《中美經濟失衡的性質及調整:基於金融發展的視角》,載《世界經濟》2009年第1期。

771 高永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2期。

772 馮耀祥:《中美比較優勢變遷之比較》,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6期。

773 孫小羽、臧新:《中國出口貿易的能耗效應和環境效應的實證分析——基於混合單位投入產出模型》,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

774 張友國:《中國貿易增長的能源環境代價》,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775 趙曉麗、洪東悅:《中國對外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基於結構因素分解法的分析》,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776 楊長湧:《金融危機以來環境壁壘的現狀及深層問題分析》,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1期。

777 夏先良:《碳關稅、低碳經濟和中美貿易再平衡》,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1期。

778 崔凡、王笑西:《“買美國貨”條款與新貿易保護主義》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3期。

779 劉偉、蔡誌洲、蘇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後果及我國的應對措施》,載《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780 李兵、楊秀清、林桂軍:《當前歐盟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根源的經濟與政治分析》,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2期。

781 薛榮久:《經濟全球化下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危害與遏製》,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3期。

782 朱妮娜、呂世平:《“輪胎特保案”與新貿易保護壁壘》,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0期。

783 薛榮久:《經濟全球化下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危害與遏製》,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3期。

784 王孝送、謝申祥:《中國究竟為何遭遇反傾銷:基於跨國跨行業數據的經驗分析》,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12期。

785 楊豔紅:《WTO製度、貿易不對稱與國外對華反傾銷》,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786 劉日紅:《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國長期戰略任務》,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12期。

787 向洪金、柯孔林、馮宗憲:《反傾銷產業損害認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基於COMPAS模型的分析》,載《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1期。

788 鄭吉昌、朱旭光:《全球服務產業轉移與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8期。

789 王鐵山:《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內涵、效應與發展趨勢》,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6期。

790 李瑞琴:《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研究》,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3期。

791 姚戰琪:《服務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服務業的競爭力:問題和對策》,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4期。

792 姚戰琪:《服務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服務業的競爭力:問題和對策》,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4期。

793 韓玉軍、周亞敏:《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服務貿易的開放》,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9期。

794 李超:《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的現狀及對策思考》,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9期。

795 王鐵山:《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內涵、效應與發展趨勢》,載《國際貿易》2009年第6期。

796 楊靜:《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批判性解讀》,載《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

797 石冀平:《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共產品問題》,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5期。

798 楊靜:《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批判性解讀》,載《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

799 王茜、萬青:《準公共物品私人參與供給下的社會收益及政府政策有效性研究》,載《經濟科學》2009年6期。

800 張晏、夏紀軍:《公共品自願供給機製研究進展》,載入《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1期。

801 彭正波:《地方公共產品供給決策中的公眾參與研究》,載入《經濟體製改革》2009年第3期。

802 張益豐、張少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架構建設——基於發展視角的分析》,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2期。

803 王瑩:《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於製度設計要素的思考》,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804 孔凡河、袁勝育:《困境與進路:我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考》,載《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805 劉瓊蓮:《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質》,載《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6期。

806 張雷寶:《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的理論辨析與實證考察》,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807 李曉嘉、劉鵬:《財政支出視角下的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研究》,載《財經科學》2009年第11期。

808 王曉潔:《中國公共衛生支出均等化水平的實證分析—基於地區差別視角的量化分析》,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809 王瑩:《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於製度設計要素的思考》,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810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基本公共服務體製變遷與製度創新—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2期。

811 孔凡河、袁勝育:《困境與進路:我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考》,載《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812 吳亞卓:《我國城鄉公共品供給競爭關係模型及政策建議》,載《生產力研究》2009年第20期。

813 應寅鋒:《金融穩定視角下的政府職能及行為研究》,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7期。

814 易憲容:《中國住房市場的公共政策研究》,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815 易容憲:《論中國住房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則與框架》,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6期。

816 周黎安、陶婧:《政府規模、市場化與地區腐敗問題研究》,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817 陳國權、黃振威:《善政發展的邏輯》,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3期。

818 桂林:《經濟發展、社會福利與治理結構》,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4期。

819 李曉義、李建標:《互惠、信任與治理效率——基於比較製度實驗的研究》,載《南開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820 黃振輝、王金紅:《協商民主與中國地方治理創新》,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5期。

821 佟健、宋小寧:《中國地方政府治理——一個多任務道德風險模型》,載《南開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

822 郭彥卿、李蘭英:《我國財政收入規模的現狀與最優取值分析》,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12期。

823 鄧可斌、丁菊紅:《轉型中的分權與公共品供給》,載《財經研究》2009年第3期。

824 龔鋒、盧洪友:《公共支出結構、偏好匹配與財政分權》,載《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825 孫立群:《地區差距、財政分權與中國地方政府規模》,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7期。

826 何慶光:《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地方稅收入—基於1985-2006年省級麵板數據分析》,載《統計研究》2009年第3期。

827 鄭聯盛、何德旭:《美國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框架的反思》,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3期。

828 廖國民、梁立俊:《當前危機的誘因與未來監管的取向》,載《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9年第6期。

829 “摘櫻桃”:銀行通過資產置換等方式向風險權重相對較低、收益相對較高的資產傾斜,以期通過占用相對較少的監管資本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

830 宋永明:《監管資本套利和國際金融危機》,載《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831 王素玲:《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應用策略研究》,載《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4期。

832 馬勇、楊棟、陳雨露:《信貸擴張、監管錯配與金融危機:跨國實證》,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2期。

833 張橋雲、吳靜:《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風險轉移與回流、擴散與放大機製》,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2期。

834 薑淩、徐楠:《金融危機中的衍生工具——基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視角的思考》,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5期。

835 白欽先、主父海英:《金融閾值視角下的金融危機——從美國次貸危機看被漠視的金融臨界點》,載《財貿經濟》2009年第9期。

836 黃純純、周業安:《金融危機的行為和製度特征》,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837 白欽先、蔡慶豐:《金融虛擬化的道德風險及其市場影響:次貸危機的深層反思》,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5期。

838 張新民、朱爽、王蓓:《金融危機的“公地悲劇”現象解析——兼論資產負債表對企業邊界的界定功能》,載《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