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韋爾納·桑伯特(Werner Sombart)在其《現代資本主義》中對於歐洲國有企業作出了如下評價:
“國有企業對於現代產業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它們不僅是產業發展中的原型,也是發展過程中的新的組織形式。因某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國有企業,經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催化劑。這些企業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是至關重要而不能被忽視的,無論其概念基礎在哪裏或者其今後發展有著千差萬別的道路。”(韋爾納·桑伯特,1928)
國有企業的產生是政府或國家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產物(Toninelli,2000),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其早已以不同形式存在著,如英國為實現殖民統治而設立的東印度公司,法國出於國防需要而成立了法國皇家製造廠(French Manufactures Royales)。但是總體而言,20世紀之前,這些不同形式“國有企業”的存在都是偶然或是零星的。國有企業的普遍出現是在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兩個階段,尤其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0年代~1970年代)的發展為最。
1.1.11910年代~1930年代:初步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隨後一段時期內,國有化已經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經濟改革的重要措施。最為突出的是處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時期,德國及所屬獨立州接管並控製大部分公共設施行業,包括郵政、電網、鐵路,並且也廣泛介入了化工、食品、金屬、煤炭、鋼鐵、建築、銀行金融等工業生產領域,至1925年約有145萬工人就業於各級政府設立的企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國有化運動是為解決其戰後的工業基礎重建和生產體係合理化問題而提出的一項“新經濟”改革(Rathenau,1976)。
除了德國以外,許多歐洲國家在這一時期也存在著一些國有化的舉措。英國對英國石油公司(BP)進行了部分國有化(1914)、建立了倫敦港務局(1908)、英國廣播公司(BBC)(1926)、中央電力局(Central Electricity Board)(1926)。意大利對鐵路進行了國有化(1905),建立了國家保險機構(INA)(1912)、意大利通用石油公司(AGIP)(1926)。法國建立了郵政局(1919),法國國家產業發展機構、法國石油公司等國有或公共企業。同樣,荷蘭、西班牙都在各自認為重要的領域成立了政府管理下的企業。
但該時期,對國有企業發展有最大推動作用的是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這場危機使得人們對於資本主義製度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並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政府對經濟的強有力幹預並且控製經濟中的某些關鍵領域能夠解決市場失效和巨型私人企業濫用市場權力問題(Toninelli,2000)。因此,在1930年代初,許多西歐國家出於拯救企業或經濟的目的而開始新一輪國有化。最典型的公司是意大利工業複興公司(IRI)(1933),其最初是為托管意大利三家最大銀行過度投資的工業股權,但最終該公司控製了意大利全國企業42%的資本量,到1937年其轉型為永久性的公共企業,並一直存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Amatori,1987)。同時期,納粹政府前夕的德國在1931年直接重組了德國金融銀行業,並成為國家銀行(Grossbanken)的最大股東。西班牙政府也仿效意大利成立國家產業機構(Instituto Nacional de Industria)(1941)以促進國家產業發展,降低進口和對外國經濟的依賴度。法國在1936~1937年人民陣線政府時期也開始了其曆史上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執政的社會黨為了緩和公眾與龐大的壟斷組織之間的尖銳矛盾,對鐵路和航空業實行國有化,建立了法國國營鐵路公司,控製了兩大飛機製造廠,並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將許奈特軍火廠、豪契吉斯軍火廠和雷諾坦克廠等軍工企業變成國有企業。政府還采取加強“監督”的辦法,對法蘭西銀行進行改革。英國在該時期對銀行業、航空業、鐵路業等進行了部分國有化,也是在這個時期,英國工黨逐漸形成了通過國有企業實現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框架,並在戰後成為其執政理念,促生了戰後的大規模國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