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進入1980年代後,隨著國有企業低效率問題的顯現而引起的全球私有化浪潮,使得理論與實踐領域都對國有企業提出了質疑。大部分學者運用產權經濟學、委托代理理論等方法說明公共所有權在委托人、激勵機製、代理成本等方麵存在的缺陷,是導致國有企業內在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另外,繆勒(Mueller,1989)、博德曼和瓦伊寧(Boardman and Vining,1989)、麥金森和奈特(Megginson and Netter,2001)諸多學者運用實證的數據說明了國有企業經營的低績效以及私有化後經濟績效的明顯改善,說明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積極意義。起始於英國撒切爾政府的私有化計劃,帶動了全球的私有化浪潮,加上1990年代左右前蘇聯及東歐國家劇變,世界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地位也出現了急劇下降,根據謝辛斯基和洛佩茲·卡爾瓦(Sheshinski and Lopez Calva,1999)計算的數據顯示,在工業化高收入國家的國有經濟比重從1984年8.5%下降至了1991年的6%,而根據舒米茲(Schmitz,1996)、曼博比(Mahboobi,2000),波特羅蒂、凡蒂尼和西尼斯卡爾科(Bernardo Bortolotti,Marcella Fantini and Domenico Siniscalco,2001)一些最新統計數據,這一比重至1990年代末下降至了5%以下。麥金森和奈特(2001)認為在過去20年裏世界國有企業至少減少了1/2,比重已經降低到了6%以下。
同樣是國有企業,卻在兩個不同階段(國有化階段與私有化階段)形成了對於國有企業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的深化還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於國有企業的產生與存在,在理論上有著多種解釋:政黨與意識形態角度、宏觀經濟角度、自然壟斷產業規製角度、就業與社會公平角度等等,但所有的這些解釋都因為最終的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浪潮而全部被否定了。正如薩克斯(J。D。Sachs,1996)認為的那樣,現在的理論研究更多是說明了這些國有工業是如何、因何種原因在私有化過程中逐漸崩潰、衰落的,並沒有看到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這種模式的成功可取之處。因此,我們現在缺少對國有企業的一個客觀、全麵的認識。
本書試圖從“產業特質”的角度去研究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產業特質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國有企業的分布具有明顯的產業偏好傾向。本書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國有企業曆史及當前的產業分布情況,除了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國家外,國有企業均集中分布於公用事業等行業領域,而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飛期間,鋼鐵、化工等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也是國有企業偏好的產業。二是國有企業所分布的產業具有特殊的產業特征,如公用事業的自然壟斷性、鋼鐵產業的基礎性與戰略性、航空航天等國防產業涉及國家安全性,這些產業特質不僅僅是說明國有企業在這些產業內存在的合理與必要性,同時也是推進這些產業內國有企業改革治理所應考慮的重要方麵。因此,從“產業”角度,而不僅僅是從“產權”角度理解、分析國有企業或許可以得到更合理公正的解釋。
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國有企業產業分布格局也出現了集中化的趨勢,其產業分布的特征已與世界國有企業趨同。我國政府目前所強調的國有經濟應集中分布或控製的產業,包括軍工、能源、電信、航空等產業也都是許多國家在曆史上甚至目前所強調的需國有化的產業。而目前世界各國在這些產業內的改革對於我國國有企業的未來改革治理將會有諸多啟示。
本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1章。對國有企業的產生、發展與衰落進行了一個曆史描繪,總結了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多種分析理論,並提出本書分析視角。國有企業的普遍出現始於20世紀初的西歐,在20世紀末隨著全球私有化浪潮而逐漸走向衰落。本書將這一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初步興起階段(1910年代~1930年代)、鼎盛發展階段(1940年代~1970年代)和走向衰落階段(1980年代以來)。從曆史角度去考察國有企業的存在與發展,一方麵可以使我們去發現其中變化規律,另一方麵也可以從“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從“結果”的視角評判國有企業的好壞。同時,本書也從“政府、政黨與意識形態”、“經濟增長與宏觀政策工具”、“就業、社會公平與社會福利”、“所有權、競爭與公司治理”等角度總結了對於國有企業存在的理論解釋,所有這些理論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某一方麵加深對國有企業的理解與認識,但都不能對國有企業給出一個全麵、客觀的評價。譬如是否因為國有企業所有權的缺陷而導致的低效率就可以對國有企業進行徹底的否定?事實並非如此。正因此,從20世紀初德國經濟、社會學家韋爾納·桑伯特(Werner Sombart,1928)提出了對國有企業這種製度組織形式應予以重視以來,至21世紀初,對於國有企業在未來究竟是否仍有發展的前景,學者們仍存在著不同的見解(Tonilelli,2000)。而本書提出的從“產業”角度對國有企業存在發展進行解釋、分析與判斷,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示與更全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