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言:什麼是經濟學(1)(2 / 3)

(3)為誰生產。即誰來享有生產出來的物品的問題。資源有限,不能使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因此就要考慮誰的需要先滿足,誰的需要後滿足,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的問題。

上述三個問題,是每個社會都無法回避的。經濟學由稀缺性的存在而產生,稀缺性而引起的選擇問題,即資源配置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是資源配置的具體內容。經濟學就是為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而產生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一般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合理配置的科學。

三、資源利用

人類社會往往麵臨這樣一種矛盾:一方麵資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麵稀缺的資源還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種情況就是一個社會或一國的既定資源所能達到的最大產量沒有實現,稀缺的資源被浪費了。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物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就成為經濟學研究的另一個基本問題,或稱為資源利用問題。研究資源利用即要解決以下三個相關問題:

(1)如何實現充分就業。即如何使稀缺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社會既定資源所能實現的產量達到最大,沒有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現象。

(2)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是一個時點的要求,它還是一個時期的要求。但在現實中,在相同的資源限製條件下,一國的產量不能始終保持最大,產量會時高時低,這表現為一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研究資源的充分利用就是要考慮如何用既定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物品,即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3)如何保持物價穩定。現代社會是一個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商品社會,物價的變動會影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物價水平過低會導致資源利用不足,失業增加,這就是通貨緊縮問題;物價水平過高可能導致資源利用過度,造成通貨膨脹問題。因此,經濟學研究資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須涉及貨幣購買力的變動,即如何實現物價穩定的問題。

四、經濟學的定義

經濟學目前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不同的定義都是圍繞著稀缺性問題。有的定義強調經濟學是在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假設下研究資源配置問題,但在現實中卻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利用不足。因此,目前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的定義應當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這一定義表明經濟學的邏輯前提是資源的稀缺,它暗含著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效率。也就是說,經濟學的整個邏輯是圍繞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效率展開的。資源配置的效率意味著一國合理組織生產和消費,使生產者的生產沒有短缺或過剩,消費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資源利用的效率是指既定的資源如何實現充分利用,使之生產出更多的物品。經濟學正是通過研究如何提高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效率來最大限度地解決有限資源滿足人們需要的問題。

第二節經濟學的內容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由此經濟學被分為兩個領域: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一、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的決定,以說明價格機製如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其要點如下:

(1)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單個經濟單位是指家庭、企業。家庭是經濟中的消費者,企業是經濟中的生產者。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作出經濟決策,以及他們在市場上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例如,消費者怎樣作出購買決策,以及這個決策又怎樣受到價格和收入變動的影響;產品價格定在什麼水平上消費者滿意,生產者也滿意;你付出勞動,應該得到多少工資;加入WTO對中國汽車行業的影響;接受義務教育對工人收入的影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