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1 / 3)

第三節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是研究一種經濟如何才能實現穩定的增長,以及有哪些因素影響經濟增長。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很早,亞當.斯密研究的國家財富的性質與原因就是增長問題。但是,早期的經濟學家並沒有把經濟增長問題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來進行係統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在對凱恩斯理論長期化與動態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英國經濟學家R.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E.多馬各自獨立完成的研究可以看作是這一方麵的開創性工作。經濟增長理論得到迅速發展是在二戰以後,這一時期的研究產生了新古典增長理論,最著名的理論貢獻是由美國經濟學家R.索洛作出的。經濟增長理論得到新的突破,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一時期的研究則以技術內生化的經濟增長理論而知名,早期貢獻者是美國經濟學家R.盧卡斯和B.羅默。

在本節中,我們介紹以上三個有代表性的經濟增長模型,即:哈羅德原多馬增長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以及新經濟增長模型。

一、哈羅德原多馬增長模型

哈羅德原多馬增長模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提出來的,他們所提出的模型和結論極為相似,因而被稱為哈羅德原多馬模型。我們以哈羅德模型為主介紹這一模型的基本內容。

1.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

哈羅德模型是以一係列嚴格的假設條件為前提的,這些假設條件主要是:

(1)社會隻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作為消費品,又可以作為資本品。

(2)生產過程中,隻有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這兩種生產要素的比率是固定的,不能互相替代。

(3)生產的規模收益不變,生產每單位產量需要的生產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

(4)不存在技術進步。

2.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哈羅德的經濟增長理論試圖把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長期化和動態化。凱恩斯認為,在短期內,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總需求等於總供給,也就是投資等於儲蓄。均衡的國民收入取決於總需求,如果總需求能使願意工作的人都能就業,則經濟處於充分就業均衡;如果總需求不足,產量減少,失業增加,則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均衡。哈羅德認為,凱恩斯所從事的是短期的、比較靜態的分析。在凱恩斯分析基礎之上,哈羅德進而考慮這樣的問題:在長期內,經濟處於穩定增長的條件是什麼?

哈羅德模型涉及三個變量:1儲蓄率S;2資本—產量比率C;3國民收入增長率G。

儲蓄率是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S表示,S=S/Y。假如國民收入為2000,儲蓄為400,儲蓄率S=400/2000=0.2。

資本—產量比率C是生產一單位產量所需要的資本量,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等於加速係數,用C表示,C=I/△Y。假定為了增產100元的產品所需投入的資本為400元,則資本—產量比率C=4。

哈羅德認為,要實現均衡的經濟增長,國民收入增長率必須等於儲蓄率與資本—產量比率二者之比,即:

G=S/C

上式為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該模型反映了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和資本—產量比率之間的相互關係。根據這一模型假設,資本—產量比率是不變的。因此,經濟增長率實際就取決於儲蓄率。例如,假定儲蓄率S為20%,資本產量比率C為4,則經濟增長率G為5%。在資本—產量比率不變的條件下,儲蓄率高,則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低,則經濟增長率低。儲蓄是投資的惟一來源,所以,該模型分析的是資本增加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它強調資本增加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惟一因素。這一思想反映了當時普遍的看法。

3.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條件

哈羅德提出了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用這三個概念分析了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條件與波動的原因。實際增長率(Gt)指實際形成的增長率,它由實際儲蓄率(Sw)和實際資本—產量比率(Cw)決定,即Gw=Sw/Cw。

有保證的增長率(Gw)又稱合意增長率,或均衡增長率,它是指投資等於儲蓄的增長率,也是長期中理想的增長率,它由合意的儲蓄率(St)和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Gt)決定,即Gt=St/Cw。

自然增長率(Gn)是長期中人口增長與技術進步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也就是潛在增長率,又稱社會最適宜的增長率。它由最適宜的儲蓄率(S0)與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決定,即Gn=S0/Cw。

哈羅德認為,長期中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是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相一致,即Gt=Gw=Gn

實際經濟中這三種增長率往往不一致,這會導致經濟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