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5)(1 / 2)

案例分析:關於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爭論

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波及麵之廣、時間之長、衰退之嚴重,堪稱空前絕後。在美國,GDP減少了1/3左右,倒退了20多年,失業率高達25%,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經濟大蕭條已經過去70多年了,但對這次災難性事件原因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斷。許多經濟學都把總需求的減少看作是引起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但是對引起總需求減少的原因解釋並不相同。

一種觀點認為,引起經濟大蕭條的總需求減少4於悲觀情緒與不確定性的加劇。20年代是美國經濟極度繁榮的年代,建築業空前高漲帶動了整個經濟。但這種繁榮背後L藏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來源於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國際通貨波動以及國內經濟繁榮中的泡沫成份。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覺滋生了悲觀情緒,引起消費與住房購買減少。1929年紐約股市崩潰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與悲觀情緒,投資急劇減少,建築業幾乎消失,終於引起如此嚴重的衰退。這種看法代表了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另一種觀點是貨幣主義者的看法。他們強調引起總需求減少的原因是貨幣供給量的減少。在經濟大蕭條時,美國的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了20%,這種減少並不是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減少,而是銀行破產引起的存款減少。在經濟極度繁榮時,銀行發放了大量不可靠的貸款,一旦企業破產,這些貸款無法收回,銀行銀根吃緊,引起擠兌風潮,銀行大量破產,貨幣供給量減少,這不僅加劇了企業金融破產,而且使利率急劇上升,進而又減少了投資,所以引起投資和總需求減少的原因在於貨幣因素。

其實,引起經濟大蕭條的原因很複雜,既有貨幣因素,又有實際因素。研究這一問題的目的在於指導現實。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發生經濟嚴重大蕭條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了。因為在經濟大蕭條之後許多製度得以建立和完善,例如,政府建立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存款提供保險。中央銀行起到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這兩點防止了擠兌和銀行破產。還有,政府可通過調節支出和稅收調節總需求。家庭收入也日趨多元化,人們抵抗衰退的能力得到增強。這兩點防止了總需求的大幅度減少。

雖然曆史難以重現。但經濟大蕭條的教訓仍然對我們啟發意義。在市場機製的自發調節下,經濟的短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應未雨綢繆,以減輕經濟波動帶來的損失。

改編自梁小民《宏觀經濟學縱橫談》,三聯書店,2002年。

本章小結

(1)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實際GDP的增加。按人均GDP均衡的經濟繁榮在世界各國差別很大,實際GDP增長率的差別也很大。

(2)一國的經濟增長取決於資本,勞動量、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

(3)哈羅德原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為G=S/C。它強調的是資本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如果實際增長率(Gt)與有保證的增長率(Gw)不等,經濟會出現短期波動。如果有保證的增長率自然增長率(Gw)不等,經濟會出現中長期波動。隻有在Gt=Gw=Gn時,經濟才能實現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