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4)(1 / 2)

凱恩斯學派強調投資是引起經濟周期的重要因素。投資的變動,會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引起國民收入多倍的變動。實際上,在已有生產能力被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國民收入的變動也會引起投資多倍的變動。這種情況稱為加速數效應。例如,假定產量(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們的收入,使人們的消費需求增加了100億元,此時已有的生產設備已得到充分利用,為了滿足這新增加的需求,企業必須進行新的投資。假定企業斥資購買1000億元的新機器設備,這樣,經濟中產量增加100億元,而投資增加了1000億元,一定的產量增加帶來了投資多倍增加,這就是加速的含義。加速數是投資增加與產量增加的比例。在以上例子中,加速數等於10。

企業投資的1000億元又會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擴大產量,而產量的增加反過來通過加速數增加經濟中的投資。投資乘數和加速數反複的相互作用,經濟進入擴張和繁榮。但這種繁榮有一個限度。在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或者受到資源條件限製,或者人們的預期由樂觀轉為悲觀,這時投資減少,衰退就開始了。投資減少通過投資乘數效應使國民收入多倍減少,國民收入減少又通過加速效應引起投資多倍減少,經濟下降至穀底,然後再開始另一次周期。

在市場機製的自發調節下,投資與國民收入的互動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所以經濟周期的原因是內生的。在凱恩斯學派看來,減輕經濟波動程度有賴於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適時運用各種經濟政策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使經濟能夠長期的穩定增長。

2.供給衝擊

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強調經濟周期性波動來自外部衝擊。比如,技術進步、自然災害、政治動亂、石油價格上升、政府政策失誤,國際經濟中的不利變動等因素都可能對經濟造成影響。這些衝擊既有對總需求的衝擊,也有對總供給的衝擊,還有對這兩者的衝擊。它們是引起經濟周期的直接原因,通過經濟體係內的傳導機製而引起波動。

這類觀點的代表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該理論強調經濟周期的原因來自經濟體係外部的實際因素,正是這種實際因素的變動破壞了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和經濟運行的正常狀態,引起周期性波動。

我們以技術進步的衝擊來說明經濟波動的發生。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強調技術進步具有不穩定性。這就是說,當出現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之後,技術會進入進步緩慢甚至停滯的積累時期。技術進步的不穩定性使生產率的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長也是不穩定的,這就形成經濟中的周期性波動。比如生產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提高了工人的生產效率,並引起投資增加,這使經濟的產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當這種技術突破普及之後,技術進入積累時期,生產率保持不變,投資無法再增加,這會導致生產萎縮,失業率上升,經濟步入衰退階段。技術總是間斷地出現突破,經濟中的繁榮與衰退的交替也就成為正常。

提出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經濟學家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經濟的理論。他們認為由外部衝擊導致的經濟波動能夠被經濟體吸收掉,經濟會自動實現充分就業,無須政府幹預。

參考資料:我國的經濟周期

1977年以來,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周期:

第一個周期(1977~1981年)。我國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經濟增長率上升為7.6%,1978年達到高峰,經濟增長率超出11%,達到11.7%,出現經濟過熱。這次經濟過熱,是由於地方和企業財權擴大後盲目上項目所引發的。隨後由於出台了許多改革措施,導致國民收入超分配,形成大量財政赤字,銀行貸款餘額大幅度上升。針對經濟過熱,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緊縮型宏觀調控。經過1981年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的大調整,經濟增長率從1978年的高峰11.7%,降為1979年的7.6%、1980年的7.8%、1981年的5.2%,經濟轉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在這個周期內,從1978年的高峰到1981年的低穀,經濟增長率波動的落差為6.5個百分點;上升階段2年,下降階段3年,共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