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周期(1982~1986年)。這一期間,由於國家信貸的放鬆,企業自主權的擴大,1982年、1983年,經濟回升,經濟增長率分別回升到9.1%和10.9%。1984年,經濟增長率66超出11%,達到15.2%的高峰,經濟再次過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1985年3月,政府提出加強和完善宏觀經濟的控製和管理,堅決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長速度的現象。但這一年過熱局麵沒有控製住,當年經濟增長率仍為13.5%。針對經濟過熱,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緊縮型宏觀調控,1986年的經濟增長率為8.8%。在這個周期內,從1984年的高峰到1986年的低穀,經濟增長率波動的落差為6.4個百分點;上升階段3年,下降階段2年,共5年。
第三個周期(1987~1990年)。第二次緊縮型宏觀調控並沒有完全到位,1987年,經濟增長率又超出11%,達到11.6%的高峰。1988年,經濟增長率僅略有下落,為11.3%。由於連續的高通脹,使我國消費者產生了通脹預期,人們認為存錢不如存物,於是發生了銀行擠兌,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減少,而消費額卻大幅度增加。這種消費行為的突變直接引發了此次經濟波動,1988年的物價上漲率達到18%,出現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針對經濟過熱,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緊縮型宏觀調控。1989年開始進行治理整頓,1989年、1990年,經濟增長率分別降至4.1%和3.8%。在這個周期內,從1987年的高峰到1990年的低穀,經濟增長率波動的落差為7.8個百分點;上升階段1年,下降階段3年,共4年。
第四個周期(1991~2001年)。1991年,經濟增長率回升到9.2%,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在這種態勢下,1992年年初,鄧小平同誌南巡視察,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麵。但由於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還沒有根本轉型,投資饑渴、急於求成、層層片麵追求高速度等弊端還沒有被克服。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很快衝出10%,達到14.2%的高峰。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煤電油K和重要原材料的供給全線緊張。金融秩序混亂,社會集資規模急劇擴大,國家銀行資金大規模以非貸款的方式流出,貨幣供給量失控,明顯出現了經濟過熱。1993年上半年,過熱態勢繼續延續。針對經濟過熱,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次緊縮型宏觀調控。經過三年多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經濟增長率回落到10%以內,為9.6%。與此同時,物價上漲率(商品零售價格)也從1994年的21.7%降至1996年的6.1%。
“軟著陸”的調整成功之後,又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對此,1998年政府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997年到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一個“七上八下”的相對平穩的位勢上。
在1991~2001年的這個周期內,從高峰(1992年)到最低穀(1999年),經濟增長率波動的落差為7.1個百分點;上升階段2年,下降階段9年,共11年。
第五個周期(2002年至今)。2002年,經濟增長率回升到8.3%,2003年,上升到9.3%,經濟處於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2004年第一季度,又高達9.8%,已經貼近10%的上限警戒線。從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已處於由局部過熱到總體過熱的邊5上,部分行業過熱,投資需求過旺,信貸投放過快,物價水平不斷提高,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對此,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宏觀調控措施,並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2004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率為9.5%,沒有衝出10%的上限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