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所有製結構演進的目標選擇
轉型國家的所有製改革主要有兩種目標模式:第一種是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第二種是放棄公有製,選擇私有化方向。比較而言,第二種模式明顯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是不可取的。隻有第一種模式符合我國的國情,是我們已經選擇並且必須長期堅持的。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選擇第一種模式,或者說,為什麼我國所有製結構的演進一定要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流行的一般解釋是,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同時也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這樣的解釋當然有其道理,但理由並不充分。本書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是,這更是由中國轉軌時期所有製結構演進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
二、我國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趨勢
中國轉軌時期所有製結構的演進已經走過了25年曆程,與轉軌前相比,今天的所有製結構已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隨著所有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所有製結構的演進也會隨之展現出更新的麵貌。
那麼,所有製結構還會如何演進下去?所有製結構的進一步演進還會給所有製結構帶來哪些變化呢?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何煉成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應該是“飛機模式”,又稱“3∶ 4∶ 3模式”,即國有經濟占30%,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好比“飛機頭”;集體經濟占40%,它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好比“機身”;個體私營經濟占30%,它促使社會主義經濟起飛,好比“機翼”。張卓元和潘石都認為我國所有製結構應實現“三三製”的格局,即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製經濟各占1/3.郭冬樂等人預測,到2010年,國有工業、集體工業、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在我國所有製結構中各占28 。 8%、39 。 7%、31 。 5%。齊桂珍等人按總產出預測,到2010年,國有、集體和非公有製經濟比重分別為38%、35%和27%。其中,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集體和非公有製經濟分別占25%、33%和42%。王克忠等人則為公有經濟設定了兩條“紅線”:第一條“紅線”是指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為≥51%;第二條“紅線”是指公有經濟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還有一些同誌也分別提出了與上述設想或預測大同小異的觀點。
究竟如何把握我國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趨勢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我們對所有製結構演進趨勢的預測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用計量經濟模型作預測時,更要慎重。因為在用計量經濟模型預測所有製結構演進趨勢時,指標選擇是否合理以及統計數據是否具有連續性、準確性和可比性,將直接影響著預測結果的準確性。而我們現在通過計量分析預測所有製結構的演進趨勢,麵臨的最大障礙恰好來自統計方麵。這主要表現在曆年來統計口徑不一致,一些年份的數據如果不重新計算和調整,將缺少可比性,而重新對數據進行調整又需要其他相關參數作支撐,在相關參數不準確時,數據調整難免會有較大的誤差。已有一些同誌曾經對所有製結構的演進趨勢作過計量分析和預測,但筆者發現其中較少有和所有製結構演進的實際軌跡相吻合的(包括上麵提到了的一些預測結果)。當然,預測允許出現誤差,但如果差距太大,就沒什麼意義了。筆者分析,這些預測結果之所以誤差太大,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來自於統計方麵的局限。本來,筆者也曾試圖運用時間序列的計量經濟模型來預測分析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趨勢,結果由於上述統計方麵的原因,隻好作罷。其次,即使對所有製結構的演進作預測,也應當是重“趨勢”,而不是重“數量”。在所有製的數量問題上,我們有過太多的教訓。從“一大二公三純”,到公有製經濟占2/3即是公有製為主體,現在再搞個 1/3或 51%的“數量”比例就是公有製為主體,這些“數量”標準的客觀依據何在?究竟又會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其實,公有製為主體,關鍵是要具有真正的相對優勢。說到底,我們必須樹立起質量統一的新觀念,更多地從公有製經濟的相對優勢和國有經濟的控製力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公有製是不是為主體。
最後,中國轉軌時期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趨勢主要是兩個方麵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經濟轉軌的進程、速度、深度與廣度。它決定各種所有製經濟未來的增長空間。二是所有製結構在轉軌時期已有的演進軌跡。它決定各種所有製經濟未來的發展態勢。我們隻有認真分析和考察這兩個方麵的綜合作用,才能正確把握我國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趨勢。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國所有製結構進一步演進的趨勢是:
第一,公有製經濟的比重繼續下降,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繼續上升。其中,國有經濟將比集體經濟下降得更多,外資經濟和私營經濟將比個體經濟上升得更快。
第二,公有製經濟比重的下降將會有一個限度,以保持公有製的主體地位。但這個限度難以人為地規定,隻能由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和其他公有製經濟的內在質量來決定。我們既不能人為地規定公有製為主體的具體數量標準,也不能人為地規定非公有製經濟的具體數量標準。
第三,不同經濟成分共同投資形成的混合所有製經濟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 馬克思:《資本論》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版。
7.《衛興華經濟學文集》第一、二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8. 唐未兵:《公有製實現形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 曹之虎:《論所有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 朱光華等:《社會主義所有製及其管理體製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1 。 宗寒:《中國所有製結構探析》,紅旗出版社1996年版。
12 。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我國所有製結構變革的趨勢和對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
13 。 劉詩白:《論社會主義所有製》,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 。 有林:《論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
15 。 蔣學模:《社會主義所有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 。 曉亮:《中國所有製結構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17 。 龔唯平:《所有製範疇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 。 林崗:《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研究》,求實出版社1987年版。
19 。 吳宣恭等:《社會主義所有製結構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 。 樊綱等:《公有製宏觀經濟理論大綱》,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 。 高海燕:《中國經濟發展與公有製的變革及演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2 。 郭冬樂:《中國所有製問題探索與實踐》,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版。
23 。 張暉明:《跳出所有製禁區:現代企業產權理論解析》,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版。
24 。 忠東:《社會主義所有製研究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5 。 陸百甫:《大重組———中國所有製結構重組的六大問題》,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版。
26 。 虞毅偉等:《中國的所有製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7 。 侯孝國:《所有製革命———推向21世紀的所有製改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 。 齊桂珍:《中國所有製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9 。 萬東铖:《所有製結構大重組》,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30 。 塗文濤:《當代中國所有製結構變遷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1 。 王克忠:《非公有製經濟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 。 張宗和:《中國現階段非公有製經濟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3 。 李宇兵等:《混合所有製論》,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年版。
34 。 榮兆梓等:《公有製實現形式多樣化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35 。 朱光華等:《過渡經濟中的混合所有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 。 王天義:《中國股份合作經濟》,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37 。 農業部鄉鎮企業局:《鄉鎮企業股份合作製》,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版。
38 。 韓俊等:《農村市場經濟體製建設》,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 。 關銳捷:《中國農村改革二十年》,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版。
40 。 盧現祥:《西方新製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年版。
41 。 程虹:《製度變遷的周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 。 李軍林:《製度變遷的路徑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3 。 賀衛等:《製度經濟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44 。 盛洪:《現代製度經濟學》(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5 。 段文斌等:《產權、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新製度經濟學前沿專題》,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6 。 段文斌等:《製度經濟學———製度主義與經濟分析》,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7 。 劉文革:《強製性製度變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 。 彭德琳:《新製度經濟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 。 李建德:《經濟製度演進大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