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可以看出,這類博弈與我們之前談到的囚徒困境博弈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沒有純策略均衡,而隻有混合策略均衡。所謂純策略,是參與者一次性選取的,並且堅持他選取的策略。而混合策略是參與者在各種備選策略中采取隨機方式選取的。
在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時,我們隻能按照慣例或者隨機應變。一種解決方案是,原來打電話的一方再次負責打電話,而原來接電話的一方則繼續等待電話鈴響。這麼做有個顯而易見的理由:原來打電話的一方知道另一方的電話號碼,反過來卻未必是這樣。另一種可能性是,一方可以免費打電話,而另一方不可以(比如他是在辦公室而她用的是住宅電話)。在通常情況下,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案,即由較熱切的一方主動再打電話,如一個“煲電話粥”成癮的家庭主婦對談話的熱情很高,而她的同伴就未必這樣,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她再打過去。若戀愛中的男女遇到這種情況,通常也是由主動追求者再打電話。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複雜而多變,有時我們冥思苦想也無法找到滿意的答案,這時不妨玩一下“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來一個隨機的選擇,隨機應變地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輕輕鬆鬆地將問題解決。
7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無奈抉擇
對於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人們開始痛斥這種戴著鐐銬的教育方式。於是在教育專家的指點下,又打出了素質教育的旗號。這種教育方式提出了很多年,但結果如何呢?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或者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搞應試教育,甚至還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有的教師因搞素質教育而未出好成績,哭著向學生家長作檢討,“再也不搞素質教育了”,想想真是揪心。
現在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不是要把應試教育徹底打倒?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真的是一對水火不相容的博弈嗎?在這種博弈中,到底誰能夠占據上風呢?兩者能夠發展成為合作性博弈嗎?
在現實中,一方麵,孩子仍然在為分數而奮鬥。因為分數是好好讀書的唯一體現,意味著上好大學,暗示著好的將來,這種觀念仍然在普通家庭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麵,對於所謂的素質教育,很多家長存在曲解,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音樂、美術、書法等。於是家長就分數教育和“素質教育”一起抓,不僅“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完全不考慮孩子的天賦,不顧及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強令孩子學習所謂的特長,結果又把素質教育演變成一種更苦的應試教育。
由此可見,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應試教育大有市場,素質教育卻被人曲解。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博弈中,應試教育占據了明顯的上風。
既然應試教育占據了上風,是不是社會主體就支持這種“唯分數決定論”的應試教育呢?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教育專題專項調查顯示,82%的公眾認為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個性發展,76%的公眾認為片麵追求升學率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由此可見,對於應試教育的危害,普通社會公眾是深有感觸,而且加以否定的。與此同時,普通社會公眾對於素質教育的了解程度不盡如人意,43%的被訪者不了解素質教育所包括的內容,僅有14%的被訪者非常了解素質教育包括的內容。這也許就是某些家長把素質教育又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的根源。
我們所要提倡的真正的素質教育,並不是簡單地設立幾個琴棋書畫培訓班,不是單純地去鄉村體驗生活,更不是機械理解下的不考試、不留作業。其真正的內涵,乃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進孩子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