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職業選擇中的“雙輸現象”
逆向選擇在招聘場合也是經常發生的現象,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單位又慨歎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了一種讓人遺憾的“雙輸現象”,即招聘方和應聘方都沒能達成所願。我們看到招聘會裏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我們又看到企業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兩相對比的反差,正是招聘中逆向選擇的規律在起作用。很多企業總是發愁,一個個求職者的簡曆五花八門,好不容易篩選出一份簡曆來,麵試過關了,一工作,卻沒有實際能力,給企業造成了浪費和損失。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使聽者覺得他見多識廣,經驗也好像非常豐富,可是一工作,就總是漏洞百出。
A集團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但是最近老總卻陷入煩惱中。公司準備投資一項新的業務,已經通過論證準備上馬了,但是幾位高層在事業部總經理的人選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一派認為應該選擇公司內部的得力幹將小王,而另一派主張選用從外部招聘的熟悉該業務的小李,大家各執己見,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最後還是需要老總來拍板。那麼,究竟哪一種選擇更好呢?
就經驗而言,外聘的小李顯然經驗要豐富得多,小李到此工作屬於空降,而本公司的小王更具有本土優勢,對業務也十分熟悉;但人事這一塊,應該還是外聘較好吧,因為老總覺得自己公司活力不足,應該填充些新鮮血液。最終老總拍板,決定用外聘的小李。小李開始正式走馬上任。小李的優勢很明顯,美國著名高校的MBA,完全的洋式經營理念。而小王不過中專畢業,是從底層一步步熬上來的。老總對小李寄予厚望,小李也很努力,開始認真地對公司的人力資源進行診斷,並煞有介事地挑出了一堆毛病。老總一看,心裏開始擔憂,這些毛病要整改完成,自己公司將會垮掉。時間一久,小李隻知道挑毛病,卻沒有對公司進行任何實際操作,弄得公司人人自危,怨聲載道。老總一看,這樣不行,於是迫不得已又把小李辭退了,而此時的小王卻因為沒有得到老板的重視,已經跳槽去別的單位了。A集團公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不但沒有給公司帶來效益,反而使公司發生了危機。
A集團公司所碰到的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正是因為彼此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老板不知道小李的實際操作能力,隻看到了小李的海外鍍金背景,結果弄得自己很狼狽。要解決這種招聘中的逆向選擇問題,其實老板應該給小王和小李每人一段試用期,試用期內的工資就算是了解信息的成本。如果這個成本也不願花,那就應該選擇小王,因為小王畢竟是本公司的,老板可能更加熟悉,對小王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充分。小王雖然可能達不到老板的預期,但至少也不會帶來什麼損失。但外聘的人,老總知道的信息就比較少了,需要花費成本來了解。所以為了避免逆向選擇,信息是必要的判斷依據。
2辦公室中的“智豬博弈”
“智豬博弈”這一經典案例早已擴展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麵。在職場辦公室裏的人際衝突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人做“小豬”,舒舒服服地躲起來偷懶;有人做“大豬”,疲於奔命,吃力不討好。但不管怎麼樣,“小豬”篤定一件事:大家是一個團隊,就是有責罰,也是落在團隊身上,所以總會有“大豬”悲壯地跳出來完成任務。
作為經理助理的李維可以說是所謂智豬博弈中的“大豬”。一上班,他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經理則躲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打電話,美其名曰“聯係客戶”;而手下劉明(年長於他,又是經理的“老兵”),經常玩紙牌遊戲,順便上網跟老婆談情說愛,好不逍遙。到了年終,由於部門業績出色,上級獎勵了4萬元,經理獨得2萬元,李維和劉明各得1萬元。想想自己辛勞整年,卻和不勞而獲的人所得一樣,李維禁不住滿心不平,但是自己又能怎麼做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僅連這1萬元也得不到,說不定還會下崗,想來想去,還是繼續當“大豬”吧!
張揚卻是職場中典型的“小豬”角色。他在一家國企工作,是個“聰明”人。自參加工作起,他就這樣認為:“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揚少不了我;但是工作搞砸了,對不起,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現在工作三年了,他照樣奉行著這樣的處世哲學。但平時他很注意感情投資,跟同事搞好關係,以致單位好些人都當他為“哥們”。他經常對人說:“我就納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下了班嚷嚷著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沒有加薪、升職,那隻能說明自己笨!我從小職員當上經理,一直輕輕鬆鬆的,反正硬骨頭自有人啃。”
看到上麵兩個人的不同命運,你是願意做“大豬”還是願意做“小豬”?看來看去,做“大豬”固然辛苦,但“小豬”也並不輕鬆啊!雖然工作可以偷懶,但私下裏,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編織、維護關係網,否則在公司的地位便會岌岌可危。李維為什麼忍氣吞聲?不就是因為劉明是經理的老部下嘛。張揚又為什麼有恃無恐?無非是有人為他撐腰。難怪說做“小豬”的都是聰明人,不聰明怎麼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