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
在愛情裏,我們經常會看到“恐龍”配帥哥,“青蛙”配美女的情況。這是由於逆向選擇造成的,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呢?這就是在愛情中處於劣勢的一方選擇了優勢策略,從而使自己獲得了佳人或帥哥的芳心。
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描述了這樣一個愛情故事。
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丈夫很是窮困潦倒。除了妻子那一頭美麗的金色長發,丈夫那一隻祖傳的金懷表,便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他們引以為傲了。雖然生活很累很苦,他們卻彼此相愛至深,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為了對方的利益,他們願意奉獻和犧牲自己的一切。
聖誕節就快到了,但兩個人都沒有錢贈送對方禮物。即使這樣,兩個人還是決定贈送對方禮物。丈夫賣掉了心愛的懷表,買了一套漂亮的發卡去配妻子那一頭金色長發。妻子剪掉心愛的長發拿去賣錢,為丈夫的懷表買了表鏈和表袋。
最後到了交換禮物的時刻,他們無可奈何地發現,自己如此珍視的東西,對方已作為禮物的代價而出賣了。花了慘痛代價換回的東西,竟成了無用之物。出於無私愛心的利他主義行為,結果卻使得雙方的利益同時受損。
歐·亨利在小說中寫道:“聰明的人,送禮自然也很聰明。大約都是用自己有餘的事物,來交換送禮的好處。然而,我講的這個平平淡淡的故事裏,主人公卻是笨到極點,為了彼此,白白犧牲了他們最珍貴的財富。”
從這段文字看,歐·亨利似乎並不認為這小兩口是理性的。如果我們拋開愛情,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專門為別人謀幸福的偏好,這樣,個人選擇付出還是不付出,隻看對方能不能得益,與自己是否受損無關。
以這樣的偏好來衡量,最好的結果自然是自己付出而對方不付出,對方收益增大;次好的結果是大家都不付出,對方不得益也不犧牲;再次的結果是大家都付出,都犧牲;最壞的結果是別人付出而自己不付出,靠犧牲別人來使自己得益。我們不妨用數字來代表個人對這四種結果的評價:第一種結果給3分,第二種結果給2分,第三種結果給1分,最後那種給0分。
不難看出,無論對方選擇付出,還是選擇不付出,自己的最佳選擇都是付出,然而這並不是對大家都有利的選擇。事實上,大家都選擇不付出,明顯優於大家都選擇付出的境況。
實際上,這裏的例子有一個占優策略均衡。通俗地說,在占優策略均衡中,不論所有其他參與人選擇什麼策略,一個參與人的占優策略就是他的最優策略。顯然,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參與人選擇某一特定策略時該參與人的占優策略。
因此,占優策略均衡一定是納什均衡。在這個例子中,不剪掉金發對於妻子來說是一個優勢策略,也就是說妻子不付出,丈夫不管選擇什麼策略,妻子所得的結果都好於丈夫。同理,丈夫不賣掉懷表對於丈夫來說也是一個優勢策略。
在博弈中,一方采用優勢策略在對方采取任何策略時,總能夠顯示出優勢。
5婚姻是不可預期的
愛情和婚姻並不是一回事。愛情往往意味著甜蜜。結婚意味著必須和他或她走完漫漫的人生旅途。在選擇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對婚姻充滿著無限的渴望,選擇後也許如我們所願,也許就此跌入了萬丈深淵。人生路漫漫,不可預期的事情太多,而且就人而言,結婚前和結婚後往往也是不一樣的。
很早他就認識她,那時,也不能說沒有愛情。
他是廠裏的車工,她是廠花。那時,喜歡她的男人很多,每天都有人給她打好飯,看著她吃。他不是她的護花使者,不是不想,而是有些自卑。他清貧,也沒什麼背景。於是,吃中午飯時,他總躲在一個角落裏偷偷地看她。其實,她在心裏早就喜歡他,隻是他不知道。他雖是車工,卻很懂文藝,每逢廠裏排戲,都是由他編本子。他們有過短暫的合作。在廠慶的晚會彩排上,她演他的本子,他說台詞。後來,他們就在一起了。結婚,生孩子,像大多數戀愛的男女一樣,有了一個好結果。
故事卻沒有完。
他們第二個孩子降生時,他對她說,他想去拍電影。
她知道,這些年來,他一直沒有斷了去拍戲的念頭。
考慮再三,她還是冒著風險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