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後記(2 / 2)

我寫了許多飽蘸深情的文章,通訊報道、報告文學、散文、雜文。我要為他們歌唱,為那些揮汗灑血、舍己忘我、重建綠色家園的人們,那些淳樸的、勤勞的、幾乎不知個人享受這類詞字的父老鄉親,我要把自己全部的激情和崇敬獻給他們。

我做了當時所能做的全部,內心卻愈來愈不滿足,因為覺得那些文字不能發揮所希望的作用,它們隻是刊登在《赤峰日報》上,收進赤峰市所編的書籍裏,那是些不能擺脫地域和時間限製的書刊,上麵的文字難以為外部世界看到,幾乎沒有與時光同行的能力。

這,便是我來四川的另一大原因了。

我要來到這具有強大文化力量的土地,吸納,提升,使自己獲得一種理想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一本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書,讓所有的人們,遠方的、未來的,讓那些人知道在塞漠的土地上,人們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曾經和正在進行著怎樣的殊絕的搏鬥。是的,這搏鬥一直在進行,年年,歲歲,因為那片土地是那麼闊大,又是那麼難於使樹木成長,栽下去的樹,有時好多年不能夠長起來,隻能不斷地重栽,一遍又一遍地栽。

這是需要關注、鼓勵、支持和幫助的事業,盡管故鄉的人們,熱情和堅毅是與生俱來而如星辰一樣永不減弱光芒的。這事業其實不光是故鄉人應為之獻身的,它關乎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因為,正如已經人人皆知了的那句話,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

鄭舜成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卻是故鄉人性情稟賦的一個縮影,塞外大地上,這樣勇於擔當、擎天托地的男子漢如夏季草原上的青草一樣舉目可望。女作家胡文焉八年後返鄉所見到的“今日曼陀草原”是一種想象,或者說是熱切希望。多麼希望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北京興達集團第一副總裁常春佑”這樣的人,能夠把發展和責任的眼光、把巨大的資金力量投放到塞外草原。草原在呼喚,呼喚具有博大愛心的人們,獻出自己的力量,去和那裏勇敢淳樸的人們一起,還複她昔日的美麗容顏。

赤峰大地曾經是非常美麗的,我母親出生的貢格爾草原曾經是浩瀚的原始森林,隻要翻開誌書,便可見到“千裏鬆林,綠濤浩蕩”、“花繁原野,長風送香”之類的文句。貢格爾草原便是席慕容魂牽夢繞的那“母親的草原”,她常常在夢裏見到的那條大河,真的存在過,隻不過它現在已經不是那樣了,瘦削再瘦削,已幾近消失了。

但是它會回來的,那清澈浩渺的水波,那藍得如夢的湖,那平地鬆林千裏,那野花兒一直開放到天邊,都會回來的。隻要我們獻出勞動、智慧和愛,隻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努力。

這部小說基本挖尋出了塞外草原綠野變荒漠的根本的、曆史的原因,也道出了還其往昔美麗容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這是我喜歡它的緣故,也是我欣慰的地方。這是我為故鄉而寫的一部書,因為傾注了巨大的深情、憂患和愛,相信它擁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祈願有一天,自己能夠像書中的胡文焉那樣,乘清風而返故鄉,帶著獻給那片神奇土地的讚助和吉祥。

故鄉,你是每一個遊子生命最深的牽掛。

你永遠與心髒是同一個地方。

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