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小說選刊》的親密接觸始於1985年。那年我大學畢業到《鴨綠江》雜誌社做編輯,每期給《小說選刊》推薦優秀小說。年輕的我腳下生風到處跑,借推薦稿子的由頭去北京拜訪作家、見同學、會朋友,在後海大翔鳳胡同蹭過《小說選刊》的飯;也代表刊物,幾次參加《小說選刊》組織的文學期刊聯誼活動,登蛇島、爬峨眉,許多一起開會的編輯同行,成為後來數十年的朋友。我的影集裏收藏著那個時期的老照片,包括與李國文老師在樂山大佛前的合影,偶爾翻看,親切無比。我生命中的80年代和我記憶中80年代的文壇盛況,有相當一部分是跟我與《小說選刊》的親密接觸纏繞在一起的。
後來我離開文學編輯崗位,但仍通過《小說選刊》與作家朋友約會,讀他們精彩的小說;看原刊責編熟悉的大名,知道他們還在默默為他人做嫁衣,為他們的堅持而欽佩。讀《小說選刊》仍舊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小說選刊》是我了解當下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了解自己與作家同行差距的平台。
很多年前,我大學畢業到單位,領導問我願意做什麼,我不知天高地厚,說想當專業作家。領導笑,說沒有剛畢業就當專業作家的,但當小說編輯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近。
很多年之後,我仍舊不是專業作家,但與《小說選刊》的緣分卻在繼續,那份情感也更加深厚:《小說選刊》開始選載我的小說。
《小說選刊》先後選過我四篇作品,分別原發在《紅豆》《清明》《長江文藝》《滿族文學》。列出這個刊物名單,是想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對原創刊物以及《小說選刊》編輯的由衷敬意:正是他們不唯名家、大家,不唯名刊、大刊的編選原則,才使文壇能夠保持活力,讓暫時沒有機會在大刊發表作品的新人有可能在《小說選刊》這樣的重要平台上展露自己的才華,讓讀者有機會欣賞更多的優秀作品,使《小說選刊》真正成為文學史的忠實記錄者,成為文壇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大刊氣度,細節管窺。
2013年1月,我參加《小說選刊》“茅台杯”年度大獎頒獎典禮,頭一次見到我小說的責編也是我的作家同行付秀瑩女士,頭一次見到現在編輯部的各位方家,麵孔雖然陌生,卻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我把這種親切的源頭追溯到遙遠的1985年,將近三十年啦,這麼漫長的時間對任何人生都非常重要,而我相信,我和《小說選刊》的情緣一定還會更久更遠。
女真:本名張穎,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在遼寧作協工作多年。中國作協會員,編審、一級作家。現就職於遼寧省文聯,任遼寧省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理論刊物《藝術廣角》執行主編。創作以小說、散文、評論為主,發表文學作品200餘萬字,著有長篇小說《緋聞》、中篇小說集《晚霞中的紅蜻蜓》、散文集《遠古足音》《篝火照亮夜空》等。曾獲中國圖書獎、遼寧文學獎、遼寧優秀青年作家獎、《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等多種獎項。中、短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作家文摘報》等多種報刊及年度選本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