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建設之始(3 / 3)

石路記得小時放羊,隻要拿著點鹽的話,一喊散開的羊,它們就都過來了,有時候羊群會發現某處有少量的鹽礦,就喜歡呆在那啃泥土。那麼附近的野生動物,比如說鹿,馬,野豬等等如何補充鹽分呢?隻有跟蹤他們看看。

準備了一晚上,帶了些烤好的魚和肉幹,披上獸皮,石路帶著十個獵手出發了。

首先跟蹤的是一群野豬,他們悄悄的跟在後麵,並沒有驚嚇到豬群,跟了三天以後發現野豬在一個山崖下的雪地裏啃來啃去。

等野豬走了以後,石路向前一看原來是岩鹽——這玩意兒沒法吃,亞硝酸鹽估計得毒死人。三天的功夫又凍又冷,有個隊員傷風了,石路隻好返回。

在山洞休息一天後,他又帶著幾個人往西邊去尋找馬群。走了一天就找到了馬群所待的地方,那是盆地西邊的一個小的山穀中,裏麵竹子不太高,竹葉就成馬群過冬的食物。

跟蹤馬群在山穀中轉了四天後,終於發現在山穀南側有個小小的沼澤,沒有什麼草生長,也沒積雪。沼澤的源頭是一個不到兩百泥潭,冬天都沒凍住,不時的有動物來這裏啃泥吃。

石路在離著泥潭上方幾百米的地方找到一個很淺的洞。趕出洞裏呆著的一群蝙蝠和一隻臭鼬以後,除掉裏麵的雜草贓物,暫時住了下來。

第二天到了泥潭裏一看,原來這泥裏幾乎不長草,把泥土泡在水裏澄清後,倒是有淡淡的鹹味。有鹽倒是真的了,隻是泥土裏的量太少,沒法收集。

不過為何這裏就有這麼個沼澤呢?想了半天以後,他回憶起關於中國鹽井的一些說法,決定試一試打井。

簡單的材料容易找到。派人在山穀中砍了些粗的竹子,一頭削尖了,在泥潭上方敲進去又拔出來,就打出碗口大的洞。由於已經確認這裏有鹽分,隻許掏出裏麵的泥土和碎石往水裏一泡就知道鹹淡。

試了好多地方,避開了地下的石頭以後,石路找到合適的地方繼續往下釘入竹子。一直到地下七八米左右,再也釘不進去了就把竹子拔出來。

山穀中粗壯的竹子還是很多的,他砍了一些比較直的,保留幾個竹節。用長矛把竹節打通以後,選擇還沒有裂開的竹筒連到一起,頭細腳粗的竹管就做成了。

插入打了的洞以後,用泥土緊緊的壓住竹筒周邊固定好。整個微型的簡陋井就做好。石路也隻是試試運氣而已。看到泥土是濕的而且形成沼澤,根據小時候自己在沼澤地裏玩耍的經驗,水能夠能壓上來。

井做好後第三天,裏麵的水已經漫上來了一截了,隻是還沒能到水平麵,石路用細一些的竹管吸出來看看,這是一些渾濁的不能確定是否為鹵水的液體。

這些水簡單過濾以後被放進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火上烤,又拿出一些水放在山洞外麵的石板上曬,不一會兒竹筒裏就出現了結晶:勉強能用的粗鹽。

“雜質太多~先不管了,中毒與否放一邊,以後有條件再煮鹽。”這麼想著,石路帶著尋找鹽的隊員繼續用竹筒和曬的方法,半天也就弄了三四斤鹽不像鹽的玩意。

當收集了一些鹽以後,探索隊就返回高地的山洞。返回的時候才發現其實很近的,出了鹽井的山穀往東北方一走就到了河的南岸,沿著河一個下午就能夠到山洞。

這鹽吃起來有些怪味,不管怎麼說,鹽暫時解決了,石路也不得不感歎自己的運氣,隻是這麼瞎捉摸,不得不賭一把,還真成了。